中国秘书史读书笔记 下载本文

第一章: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部

落联盟→夏→商)

第一节: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孕

育)

一、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 1.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 (1)原始人群:无 (2)氏族公社:无 (3)部落联盟:黄帝时代

①演变:黄帝部落→击败蚩尤部落(南)+降服炎帝部落(黄河上游)→炎黄部落→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的主干 ②黄帝部落 A.核心人物:黄帝

B.领导部门:“六相”(分管各方面事务)

C.史官(如仓颉、孔甲、大挠、沮诵、隶首、宾成等):陪侍于黄帝左右,记录言行,汇编成册,以备忘、信守。 ③昌盛时期(400年):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

2.文字和公务文书。

(1)文字(最早):陶文(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临潼姜寨) (2)古籍(最早) A.三坟(三皇所作):法 B.五典(五帝所作):宗教 C.八索:八卦,具有哲学性质。 D.九丘:九州,有关地理方面。

二、官方信访活动的源头

1.进善旌(尧):设庭前,百姓站旗下,提出对政事的建议、评论。 2.诽谤之木(尧<根据舜的建议>)→重华(舜)→华表:设土阶前,百姓在木柱上书写意见,指出自己的过失,以修明政治。

3.敢谏之鼓(舜):设庭前,因事务日繁,抽不出时间天天去倾听和阅读百姓的意见,于是凡民众反映情况、建言陈事,只需击鼓几下,他便出来接见,听取意见。

三、结论(秘书工作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①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②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③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史官)。④出现了≈现代秘书活动。

第二节:夏朝(萌发)

一、我国国家的起始

1.理由:①禹以后,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②二里头文化遗址(河南,偃师市)。 2.统治区域:九州

3.官职:“六事之人” +牧正、庖正、车正等 4.军队 5.贡赋制度 6.禹刑(刑法) 7.夏/钧台(监狱)

二、文字和公务文书

1.文字:(大汶口文化陶文→)登峰王城岗陶文(→殷商甲骨文) 2.公务文书

(1)军事动员令(多) ①收录:《尚书》

A.《甘誓》(檄文):(启)讨伐(有扈氏)

B.《胤征》:仲康(启子)征讨羲和(掌管天时历象,沉湎酒乐、荒废职守) C.《汤誓》(著名):商(汤)征讨夏(桀)

②文体:誓(比较规范的古代公文) (2)宫廷档案

3.官员:以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为主要业务。

第三节:殷商(形成)

官职(40多种):政务官、事务官、史官、武官

一、史官(从事秘书工作) 1.名目:10多种 2.分工

·贞卜+祭祀(宗教官):政务,地位较高;作册+记事:事务,与现代秘书

1

人员最为相近

(1)‘贞卜’史官(高级助手) ①名目:卜、多卜等

②职责:占卜,解释“卜兆(神意)”,刻写卜辞。 ·占卜

<1>分工及方法:①巫(重鬼神,擅长歌舞、音乐、医术)→筮(蓍草):问凶吉。②史(重人事,观测天象,熟悉旧典,长于征实)→龟甲:问天意。 <2>文字:单字→贞卜文字;成句→卜辞(结构):①前:(某人某日)卜问史官姓名。②命:卜问何事。③占:“兆”的寓意。④验:日后是否应验。 <3>制作:在甲骨上钻一小洞,用炭火灸烤,受热后显出各种形状、走向的裂纹(兆),视为天意。

<4>内容(中心):商王的活动(150年,武丁→纣王),类似于上行文(请示、报告)

(2)‘祭祀’史官:≈现代负责大会或典礼的筹备、组织、服务。 ①目的:求得庇护 ②对象

A.天神:日月、星辰、风雨 B.地:山川、河海

C.人鬼:祖先、圣贤、功臣 D.物魅

③年限:大合祭/每3年,宗庙大祭/每5年

(3)‘作册’史官(职责):≈商王的贴身秘书。

·沿革:(先)祭祀时负责奉商王“册命”(王命文书)以告神→(后):①制作、保管、宣示“册命”。②策命诸侯大夫。

(4)‘记事’史官 ①名目:史、卿等

②职责:A.记录商王言行、王朝大事。B.保管典籍。C.观测天象:和神权统治密切相关。D.记录历法:安排农事,实为编制王朝的工作年历。

3.来源:贵族世袭(原因:①奴隶社会等级森严,贵族和奴隶阶级不可逾越。②史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专门的业务技能,被贵族阶级垄断。)

二、太史寮(中央秘书机构)(最早) 1.诞生背景: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秘书人员的相应增加,为更有效地处理各方面事务,导致专门秘书机构的产生。 2.官职:主官→史官

3.职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 4.沿革:雏形(商)→成熟(西周)

三、公务文书

1.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占卜)或兽骨(记事)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1)发现与研究

①王懿荣(1989,清,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发现,北京的药铺里的药材,来自河南安阳小屯庄(“殷墟”,商王<盘庚>迁都于此) ②刘鹗:《铁云藏龟》

③罗振玉:证明它是商朝的文字。 ④郭沫若+胡厚宣(影响最大):《甲骨文合集》

(2)产生:商王敬天信神,实行神权统治,凡事必先占卜询问天意。

2.甲骨文书:卜辞

3.甲骨档案(收藏规则):①收贮于都城宗庙(历代王朝的神圣之处,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国家权力的象征)、社稷(土神+谷神庙)。②出现了简单的分类收藏法(帝王or内容<卜辞、记事文书>)。③有了简单的编号、归档。

简答题

1.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1)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 (2)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2.甲骨档案有哪些收藏规则? (1)收贮于都市宗庙、社稷。 (2)出现了简单的分类收藏法。

(3)有了简单的编号。 (4)有了简单的归档。

论述题:

为什么说我国的秘书工作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

(1)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起始于距今约4500年的皇帝时代。那时,以黄帝为首领,结成为炎黄部落联盟,有了许多发明创造,公务管理事务复杂起来。黄帝为了管理的需要,设置了“六相”的官职,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同时形成了部落联盟的领导部门,黄帝成为该部门的核心人物。这一时期,先民已经使用原始文字记事,记录首领言行,并有了原始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史官,有了上通下达作用的纳言,有了官方的信访活动进善旌、华表之木和敢谏之鼓。出现了秘书活动。

(2)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秘书工作已在夏朝萌发。

(3)商朝已有了不同名目、不同职掌、不同层次的史官,商朝末年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有了甲骨文书,文书档案工作已经起步。

因此,我国的秘书工作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孕育,经夏朝萌发,在商朝形成。

2

第二章:两周(初创时期)

西周(鼎盛时期:奴隶) 1.都城:镐(西安)

2.政体: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 ·对象:诸侯(72国→宗室、姻亲、功臣?) 3.思想:礼治

4.职责:‘以藩屏周’、拱卫王室、代天子管理所在诸侯国。

5.层级:周王→官职:“三公”(太师、太傅、太保)→①官署:“卿史寮”(“卿事寮→面向王宫”+“太史寮→面向全国”<辅助部门>);②长官:卿士/事/史;③官员:“六卿”(三右<卿事寮:司马、司空/工、司徒/土>+三左<太史寮:太祝、太卜、太史>)

·卿事寮官员:司空、司士、司徒、司马、司寇‘掌司法’→司民‘登录万民之数’+司约‘掌法律文件’+布宪‘向四方颁布法律’

第一节:秘书机构

意义:标志着秘书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建立。

一.中央政府

·现象:中央政府和王宫内的秘书人员泾渭不分明,流动性大。 (一)太史寮

1.成形的社会背景:开国之初百废待举,事务繁杂,统治者为从事务堆中脱身,以集中精力去考虑全局性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协助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机构,于是便将商末的太史寮加以发展。 2.官员:“五史”

(1)意义:标志着太史寮发展的成熟。 (2)作用:①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是一个辅助机构,起参谋咨询、处理日常事务作用。②对于下属职能部门而言,是一个综合性机构,起桥梁、纽带作用。 (3)官员组成

<1>太/大史(长官,≈中央政府秘书长)(职责)

①起草公文或国家一级的法令性文件 A.“建邦六典”:法则(天子vs诸侯) B.“法”:准则(官署之间) C.“则”:治理条例(都<城市>vs鄙<乡村>)

②策命诸侯、卿、大夫(贵族) ③记载、编写史书 ④管理国家档案典籍 ⑤制定天文历法 ⑥组织祭祀

<2>小史(太史的副手,≈掌管贵族人事档案的秘书官)(职责) ①掌管邦国之志+贵族家谱 ②重大活动(如祭祀)的组织 <3>内史/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作册:最接近天子

①首者:内史尹/作册尹(拟制简册<“八方之法”:天子驾驭臣属的一套规则>,宣示天子的诰命)

②演变:内史(→中大夫)>太史(→下大夫) <4>外史(职责)

①掌管:“四方之志”(≈人事档案,王畿之外的诸侯国内部世系家谱)+三皇五帝(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之书。

②整理、改进、推行文字(“达书名于四方”)。

<5>御史/柱下史(职位最低):保管档案、典籍。

(二)王宫

1.(厨师<商,事务官>→)(内)宰(首领,≈天子的宫廷总管+机要秘书) (1)职责:直接协助天子处理文书和日常事务。

(2)意义:宰地位的升擢,首开帝王近侍执掌机要秘书的先例。 2.左史+右史:记录天子言行。 ·书法(职业道德):记录天子言行的规则。

(1)核心:A.君举必书:凡天子、诸侯的言行均予以记录。B.秉笔直书/书法不隐:实事求是予以记录。 (2)意义:A.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事件的原有面貌,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B.客观上对天子、诸侯的言行具有一

定的制约作用。

3.承:提示天子遗忘之事,回答天子提问。

·专职:参谋、咨询

4.女史(最早的女秘书)(种类) (1)(直接辅助“宰”):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的典籍。 (2)文件书写。

5.行人:安排诸侯拜见天子事宜,了解民情以接受天子询问。

6.典“瑞”+掌“节”:保管天子印信(代表天子权力的信物→“瑞”、“节”)

二、其他

(一)诸侯国:效仿“中央政府”,但较为简单。

(二)中央政府各部门

(三)地方政府:“州”府+“闾”府 ·丁籍:将庶人、工、商按人户编制成册。

第二节:官吏

一、史官

(一)素质、特点

1.宗教色彩:浓→淡(沿革) (1)夏:表现出以文书档案为专职的趋势。

(2)商:神职史官+人事史官 (3)西周:神职史官↓,人事史官↑(原因:天子重“人治”轻“鬼神”) (4)春秋:神职史官→人事史官 ①原因:天子势力摔落,威望大降。 ②意义:奠定了秘书人员以文书档案工作为专职的基础,开拓了我国秘书工作的发展。

2.史官的分工、分层次:浅→深 (1)进一步分工(表现)

A.同一秘书机构中的秘书人员分别承担各种工作,职责明确。

B.不同秘书机构中的秘书人员承担内容不同的业务(意义:专业秘书的起始)。

(2)进一步分层次(表现) A.机构之间的从属关系,地位、作用(上>下)

3

B.同一部门的层次增多,秘书人员出现了等级。

3.产生了职业道德:书法(君举必书+秉笔直书)

4.形成了职业个性:刚正不阿、威武不屈

5.文化素质优秀:社会上最有知识、文化素质最优秀的群体,表明了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和其职业要求的严格性。

(二)衰落(东周:春秋+战国) 1.原因

(1)人治观念继续增长。

(2)史官与国君在观念上发生冲突:统治者(先进)vs史官(落后)+书法 (3)选官制度的变化:‘爵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的逐步瓦解。 2.教训:要站在改革的前列,顺应历史潮流。

三、士的加入

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各国国君寻求富国强国之道,迫切希望具有一定政治见解的士帮助他们实现强国和统一天下的大业。

2.特点:任期短,流动性大 (1)原因

A.士一旦被授予有实权的官职,则基本上脱离了秘书队伍,成为某一部门的主官。

B.士的本土观念、故国情感较淡薄,并不以为别国效力为耻。 (2)利

A.国君: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了解各国情况和各种政见,开阔眼界,权衡得失,提高决策水平。

B.士:吸收、交流、传播各种新观念、新思想,提高参政能力和辅助决策的技能,提高整个秘书工作水平。 3.意义

(1)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拓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

(2)促进社会发展。

(3)提高秘书人员的地位和声誉。 (4)将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分离为独立性较强的两大部分。

三、新的秘书官职 (一)提拔

1.御史(战国):低级史官→高级史官(职责)

(1)作为重要随员,跟随国君出入重要场合。

(2)代替国君收受机密文书。 (3)监察百官。 2.宦官(职责) (1)传达命令。 (2)保管国君的印章。 (3)处理文书。

(二)重新设置

1.掌管国君文书:尚书(秦)、掌书(齐)、主书(魏)

2.制作重要文书:令正(鲁)

四、私人秘书

第三节:文书档案工作

一、载体

(一)甲骨文书(最早的官方文书,我国微雕艺术之始):文、武、成、康、昭、穆

·武、成、康:多,出土集中

(二)金文文书/铜器铭文/金文/钟鼎文(沿革)

1.商(少):昭示后人祖先的功德、勋劳。

2.西周(书史性质):统治阶级活动的直接记录。(特点) (1)内容广泛。 (2)记录详细。 (3)真实可信。 (4)数量众多。

3.春秋战国(少):颁录法典+记载史实(典型:刑鼎<郑>)

(三)简牍文书(“卷”的最初形式) 1.定义:刻写或漆写在竹片或木片上

的文书,主要用于记事。

(1)竹片→“竹/汗简、简册/策、杀青”(单片→“简”)

(2)木片→“木/版牍”(单片→“版”) ·有字→“牍”;四方有字→“方/觚”;封页→“检or赘简”;信稿→“尺牍”;文稿→“文牍” 2.沿革

(1)商:推断有,但至今未有出土。 (2)西周:为主

(3)战国:1978,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最久远) (4)西晋(桓温帝):废止

(四)缣帛文书(简牍文书的附属品):文书工作的又一大进步。

1.利:便于书写、运转、携带、阅读、收藏。

2.弊:制作工艺复杂,产量有限,成本过高。

二、文体

(一)王命文书(下行文) 1.誓(最早,夏):(帝王动员部下)讨伐敌方的命令性文书。

2.诰(商):(帝王、执政大臣)鼓励属下的文书。

3.命(商):(帝王、执政大臣)代表国家发布的命令性文书。

4.策(西周):帝王封赏王族宗子、贵族、功臣+发布命令的文书。 5.典(西周):(中央政府)颁布制度、法规的文书。

6.令(战国):(周天子)发布的命令性文书。

7.檄文(最为常见,战国):(周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征召、晓谕或声讨敌方的文书。

特点:事昭而明理,气盛而辞断

(二)平行文

1.“盟书”(西周):(周天子vs诸侯、各诸侯之间、诸侯vs卿大夫)杀生歃血、对神盟誓而订立的协议。 2.“载/盟书”(典型:《侯马盟书》)(种类)

4

(1)强国兼并弱国,大国瓜分小国:诸侯国君(实力雄厚)→各国国君 (2)夺权:(诸侯国内部)新兴地主阶级联合→奴隶主、旧贵族 3.移书:各国之间、官员之间、官署之间的往来公文。 4.作为依据

(1)实行宗法制,嗣立、分封王族,维护其特殊政治地位。 ·“谱牒”:王室世系的家谱。 (2)周:摊派贡赋,处理民间纠纷。 A.“版”:记载人口、户籍的文书。 B.“图”:记载山川、境土的文书。

5.“丹书”(奴隶文书):记载奴隶的名籍。

6.“约剂”(周):为了维护各种关系而制定的法律性文书。(种类) (1)下行文(关系准则):天子vs诸侯、臣、民

(2)平行文(≈“盟书”=“盟约”):诸侯vs大夫

(三)上行文

1.上书(“奏、章、表、疏”的前身):(臣下→天子/国君)陈述政见的文书。

2.事书:(政府官员<诸侯/地方>→天子/中央政府)汇报事情、请示问题的文书。

3.丁籍:(诸侯国/地方政府)定期上报所辖境内的人户、土地、车马、财物、收支数目?的文书。

4.计书(一剖为左、右二):(郡县主官→国君)财政预算文书。(作用) (1)验收郡县上缴的赋税。 (2)考核官员实绩的依据。

三、规则(初步) 1.运转(初步)

(1)拟制:太史+内史(太史寮)、女史(王宫)

(2)传颁:宰(王宫) (3)传递:行夫(中央政府)

2.运行方向

(1)商:甲骨文书(初级,记录)(下

行文)

(2)西周(我国文书工作史上的开拓时期):上、中、下行文

3.拟文(春秋战国):拟制(起草、讨论、修改、润色)→定稿

4.用印(文书工作+秘书工作的一大进步)

(1)沿革:出现(西周)→流行(春秋战国) (2)种类 ①玺→天子

②官印→卿大夫(作用:A.证明身份、地位。B.各级政府部门职权的合法凭证。)

·玺书:加盖封泥/泥封(在粘泥上加盖印章)的文书。

③虎符:调动军队的印信。 (3)作用:①保证了文书的有效性、严肃性。②防止伪造公文。③加强了文书的管理和控制。 5.传递(春秋战国:发展)

(1)公文传递网(陆+水路):传(书)舍

(2)传递方式(按缓、急和远、近):车、(驿)马、徒步

四、档案工作

(一)天府(最早,中央档案机构)的设立

1.“天府之藏” (1)版、图(基础) (2)谱籍 (3)盟约

(4)重要文书(各级官府上呈) (5)金文文书 (6)甲骨文书 2.处所:宗庙(都城)

3.地位(≈现代的部级单位):‘九府’(大、王、内、外、泉、天、职内、职金、职币府)之一,“守藏史”世代相袭。

(二)副本制度(西周,起始) 1.正本:天府

2.副本:太史、内史、司会、六官

(三)金藤之匮:最机密、最重要的档案

(四)利用(形式) 1.统治、施政的工具。 2.传授学问的工具。

·典型:孔子,开创“学在私门”的风气。

3.汇编成集(影响最大)

(1)《尚书》:上古政治文件档案的汇编。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3)《春秋》(鲁国):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首创以史书形式汇编一国档案之先例。

第四节:社会调查制度(西周→春

秋:500多年)。

一、原因

1.鉴于商灭亡的教训,慑于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牧野之战)

2.周初统治者对新的统治区域缺乏了解。

3.西周统治者重人治,轻鬼神。 4.周的传统。 二、人员和时间 1.太师(主管)

2.公职人员(民间提拔采风) (1)要求:年龄高、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2)时间:十月~正月(每年) 3.行人(朝廷指定采风):三月(每年) 4.公卿列士 5.史官

6.周天子:二月(每五年) 三、程序 1.逐级上报。

2.直接陈述:职位高的官员→天子。 3.配乐演唱:乐官→天子。 四、地域:全国

五、内容:包罗万象,对社会现状的综合调查

六、意义:我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秘书工作的一大创举。

5

简答题

1.战国时期,史官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1)人治观念继续增长。

(2)史官与国君在观念上发生冲突。 (3)选官制度的变化。

2.西周社会调查制度的意义有哪些? (1)西周进行的社会调查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是我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大创举。

(2)各级政府中普遍设置了秘书人员,他们承担着将调查情况从乡、邑,上报到天子的工作,这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一大创举。

3.简析太史寮成形的社会背景及组成人员

(1)社会背景:西周之初百废待举,统治者陷入繁杂的事务之中。为了从事务堆中脱出身,以集中精力去考虑全局性的问题,统治者迫切需要一个协助他们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机构,承担诸如拟制、处理公文等工作。于是,他们将商末中央秘书机构的雏形——太史寮加以发展,使之成形。 (2)组成人员: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合称“五史”。

4.西周史官的分工、分层次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1)分工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同一秘书机构中的秘书人员分别承担各种工作,职责明确。②不同秘书机构中的秘书人员承担着内容各不相同的业务。

(2)分层次表现为两个方面:①根据国家机构间的从属关系,秘书人员分为王宫、朝廷、地方政府、诸侯国等不同的群体层次。②同一部门的秘书人员层次增多。

5.周朝的文书工作主要产生了哪些初步规则?

(1)文书运转有了初步程序。 (2)根据文书运行方向分类。 (3)拟文有了规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