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中学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不移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现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要求改进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功能。

物理学是以物质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基本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课程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过程和方法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的基础性自然科学课程。物理学及其课程蕴涵深邃的思想和哲理,在形成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品质和科学素养方面都能发挥显著的作用。现行的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就提出要“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物理学科中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物理方法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学态度、专业素养、师德风范等,这些形成了物理学科的育人文化。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物理学科的文化熏陶,帮助学生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使其在智育、德育、美育、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这应该是实现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们更多关注的是物理教学的求知功能、应用功能,重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都用于解题、应对考试上,学科的育人价值却未得到重视。

2010年9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正式启动学科育人价值课题的研究。当下开展中学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概述

(一)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明确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挖掘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落实育人价值,针对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育人缺失部分提供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推动教书育人观念在广大物理教师中的普遍确立,推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持续修订和完善。

2.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建立中学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结构框架。 (2)在确立的中学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新框架下分析物理学科育人现状。 (3)提出落实物理学科育人目标的教学实施建议。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2010年10月组建《中学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课题核心研究队伍,收集并树立已有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一系列文本的比较研究,确立中学物理学科育人的新框架。然后在新框架下编制《上海市中学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的教师问卷》、《上海市中学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的学生问卷》,教师的网上问卷调研在2011年5月13日至5月24日进行,学生的网上问卷调研在2011年5月27日至6月8日进行。项目组汇总师生的问卷回答,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6月底完成《“上海市中学物理学科育人价值师生问卷调查”的调查报告》,形成对上海中学物理学科育人现状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观察,了解物理课堂教学中育人目标的落实和达成情况。

2.研究的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观察法等。 (1)文献研究法:主要资源依据为国内外一些地区的物理课程标准及物理和科学教科书。

(2)比较研究法:主要比较不同国家的课程教材,重点关注各国物理(科学)教育价值观、育人的素材及实施方法的差异。

(3)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调查当前物理教师、学生对课堂教学中育人价值的理解和体会。通过各区县教研员组织各区教师、学生利用网络完成问卷。

(4)现场观察法:主要运用于了解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育人目标的落实现状分析,共选择了43节比赛录像课,观看录像分析课堂落实育人目标的实际情况。

三、研究成果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科学素养

据资料显示,科学素养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在《科学素养,它在美国学校的意义》中提出,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此后,不同学者,在不同国家文本中,大量出现对科学素养的界定。

(1)美国1996年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有科学素养”的描述1 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物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 (2)《面向明日世界的科学能力》中对“科学素养”的描述2 ①科学知识及运用科学知识识别问题、掌握新的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并对科学相关问题得出以证据为基础的结论。 ②理解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和探究的典型特点。 ③意识到科学和技术如何塑造我们所在的物质环境、智力环境和文化环境。 ④作为一名反思性公民,乐于参与科学相关的议题并运用科学观念。 (3)我国对科学素养的描述 我国在《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和《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内容与目标》中提出构成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①科学知识 ②科学能力 ③科学方法 ④科学意识 ⑤科学品质 在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本——《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科学素养包括: ①知识与技能 科学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及基本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围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使用工具和搜集证据、处理数据和解释问题、表达与交流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科学的兴趣、情感,科学态度,科学的自然观、价值观等。 综合上述文献对科学素养的界定,结合物理学科的实际,并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我们给出科学素养的三要素是: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科学态度和观念。其中知识和技能是科学素养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则谈不上科学素养问题; 12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等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28页。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6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上海研究中心译;《面向明日世界的科学能力》,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