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红色文化建设 推动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下载本文

加强红色文化建设 推动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摘 要: 毕节试验区红色文化十分丰富。但由于宣传研究的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保护和建设力度不够等,导致资源整合和利用水平不高,规划落实不力,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度不高,亟需加大建设、宣传和保护力度,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教育、精神渗透和经济引领作用,推动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 功能 经济发展 融合度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096-0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创造的先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等[1]。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经济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一、毕节市红色文化底蕴丰厚

毕节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试验区,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党史上创造了很多亮点。

毕节有贵州省第一个地下党支部。1934年,贵州省的第

一个地下党支部诞生于毕节。 中共毕节支部成立之后,就提出了“发动武装斗争,创造条件建立苏维埃政权;加强对草原艺术研究社的组织领导,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继续设法与党的机关取得联系”等四大行动纲领[2],并及时付诸实施,取得显著成就,得到中央的认可,并被中央升格为中共贵州省工委,领导全省地下党的工作,为中央红军胜利走出贵州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为红二、六军团进驻毕节作了重要策应工作。 毕节有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会址。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毕节,并在毕节的林口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 “鸡鸣三省” 分工会议,根据毛泽东提议,决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从组织上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的领导权。“鸡鸣三省”会议在党和红军历史上成功地完成了遵义会议决定但尚未完成的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任务,从根本上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组织领导,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保证了毛泽东同志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为长征的最后胜利赢得了组织上的保障。 毕节有红军长征以来建立的唯一省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1936年2月6日,红二、六军团占领大定(今大方),2月7日,根据中央指示

精神,在大定(今大方)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这是红军在长征以来建立的唯一省级红色政权,由任弼时任省委书记,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标志着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形成。1936年2月17日,红二、六军团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由大定(今大方)迁到毕节百花山福音堂内。福音堂成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的驻所,成为川滇黔省人民反蒋抗日、开展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 毕节有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1936年,在红二、六军团的领导、宣传和号召下,以中共贵州省工委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力量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宣告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成立。贵州抗日救国军成立后,组织毕节各界人士成立了“抗日救国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团”等民众团体,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毕节有全国第一个喀斯特(岩溶)反贫困试验区的特色资源。1988年,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它是全国唯一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毕节市红色文化中的统战文化在新时期的延续和体现。

此外,毕节市还有大量的革命文物、文献、图片、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