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析-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析

[DOI]10.13939/jki.zgsc.2015.45.019

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的贸易日益频繁,物流业得到迅猛的发展。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更是将物流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巨大的空缺。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物流企业“有人可用,拿来就用”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需要的第一线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就物流产业的发展而言,它需要高级物流管理型和大量物流执行与操作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承担的是向社会培养具有高级执行型与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重任。 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普遍存在趋向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而忽视物流操作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现象。 同时,就当前社会的物流人才需求来看,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培养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物流规划、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实用型

人才。但各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普遍存在培养方向定向不明、全面开花的问题,教学体系设置大而全,没有培养倾向性和侧重点,无法形成院校自身特色。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操作性技能人才为主,课程设置必定更应重视实操环节。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受物流实训条件的影响,课程教学培养方案仍以理论讲述为主,没有或很少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此外,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没有很好的衔接,出现了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矛盾、错漏,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历与能力不符、证书与技能不符,持有物流专业学历证书的“物流专业技能人才”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根据麦克斯对物流从业人员调查反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50%知识对现在工作没有任何帮助。

2.3 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数量不足,许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缺乏授课教师,物流教研室靠2~3位教师支撑着,生师比远远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8∶1的比率,教师课时量大,没有时间进行科研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是师资素质差,受教育程度和职称情况普遍偏低,教师自身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能力,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

“双师型”教师来说,教育部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低于整个专业教学队伍教师数的80%,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实际仅仅占不到30%的比率。

2.4 实训条件落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该人才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实训来完成。半数以上的高职院校缺乏物流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仅仅依靠教师的描述、图片和视频教学,难以还原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场景,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不仅需要教研室全员参与研讨,更应结合社会实际人才需求,邀请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立足行业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学院自身特色,并结合招收的学生基础素质等各方面因素来制定。同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做到“1年一小改,3年一大改”,修订结果交由学院教育委员会或相关专业教育咨询中心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后,方可试用。 3.2 制定系统的物流专业课程标准

在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由于教材、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差异,同一门课所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往往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因此,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物流人才,高职院校就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