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商学院教务处【最新】 下载本文

山东工商学院教务处

教发2006 1号 各院(部)、有关单位: 《山东工商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意见》已经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六年三月十三日 1 教学计划是实现高等学校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学生选课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对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根据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我校总体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结合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建设山东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总结我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和其他教学改革成果及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与执行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次教学计划修订提出以下意见: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心,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为重点,突出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适应学分制管理需要,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终 2 身学习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以及作为合格的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综合提高。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 科学地处理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要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关系,处理好基础与专业、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继承与创新、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活动的关系。立足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群体系的整体优化,汲取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改变课程内容陈旧、重复分割的状况,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增加学科前沿性、综合性、交叉性和网络化课程,形成适应21世纪要求的新课程体系。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比重,同时要处理好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强调“新、精”,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3.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原则 加强对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对实验(上机)、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重视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有成果,有作品。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所创新,探索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 3 加强具有创新意识的校园氛围建设,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教学,完善学生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习和科技竞赛以及社会实践和课外学术活动,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全国英语演讲、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地区性和全国性竞赛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和环境,逐步形成创新教育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4.有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原则 教学计划要体现因材施教、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因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改革并优化公共课程,扩大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鼓励分级教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选课,允许免修,允许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发展自己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5.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原则 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注重素质教育,探索试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建立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任意选修课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按打通的学科、专业大类设置,同一个学科、专业大类的各本科专业前1.5—2学年的必修课计划应基本相同,以进一步 4 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要考虑到按院(部)二级学院学科大类招生培养。 6.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教学计划的统一性、规范性要与各专业的差异性、特殊性密切地结合起来。各专业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学科特点以及办学目标、类型定位,根据本专业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和毕业生的服务面向等实际情况,确定符合本专业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体现为培养目标服务。 教学计划的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以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业务培养目标为基础,参照我校2003年教学计划,根据社会需求和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确定。 2.培养要求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业务培养要求,参照我校2003年教学计划,制订本专业总体培养要求,提出毕业生能从事的工作范围,并具体列出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要求(包括外语要求)。 3.学制与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可提前1年或延长2年毕业。 4.学分与修读要求 各专业学生须修满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理论教学总学分 5 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 学分,学科基础课 学分,专业课 学分(其中必修课 学分,限制性选修课 学分),任意选修课 学分,另须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分,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5学分(具体要求见《山东工商学院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管理办法》),方准毕业。 5.学位授予 符合学位授予规定,按学科门类授予学士学位。 6.主干学科 参考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主干学科。 7.主要课程 列出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写出课程名称,参考教育部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确定。 8.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表 参考下表格式进行统计编排: 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门数 总学分数 百分比 课堂教学 学时数 百分比 备注 公共基础必修课 学科基础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限制性选修课 任意选修课 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 合计 9.教学计划表 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进行编排(见附件1中相应样式)。 6 10.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上机)、实习、社会实践、设计等,要求写出各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时间安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及学期、学时、学分安排表见附件1中相应样式。 11.选课流程图 按学期根据课程之间的先修后续关系编排。 学分的计算以课程整合为前提,原则上每标准学期16周每周上课1学时计1学分,即16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和实验课32学时计1学分,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学分,集中进行的按1周1学分计算,分散进行的以32学时1学分计算,具体执行由各院(部)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自行掌握),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 课堂教学总时数以2400-2500学时为宜,不超过2500学时,即约150-156学分。学期课程周学时数一般控制在22学时左右,不超过25学时,第六、第七学期周学时数可根据需要适当减少。 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时学分总体比例为7:3,各类型课程课堂教学学时学分分配见下表。 各类型课程课堂教学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型 学时学分比例 学时数 学分数 课程门数 备注 公共基础必修课 3538 840950 52.559.5 1824 学科基础必修课 20 480500 3031.5 812 专业必修课 1215 288360 1822.5 58 限制性选修课 20 480500 3031.5 812 任意选修课 10 240250 1515.5 78 合计 100 24002500 150156 4664 7 (一)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修读类型总体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具体来说,所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必修)、学科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必修)、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二)课程设置要求 在制订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时,一般按基本修业年限(本科4年)的进程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原则上要求前1.5-2学年按学科、

专业大类打通培养设置课程,主要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期的课程由各专业根据学科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设置。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体育、军事理论等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山东工商学院委员会 山东工商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意见》,各本科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均统一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每学期并为全校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程。 根据我校财经类院校的专业要求,与学科基础课统筹考虑,将我校现有学科划分成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文学法学类、理学工学类四 8 大学科类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其主要课程内容分别如下: ①经济学类专业学生开设兼有学科基础课性质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为主要内容。 ②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类专业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等为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课 程 名 称 开课对象 及开课时间 总学时 (学分) 课堂教学学时 课外 学时 讲授主要内容 备 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经济学类专业第一学期开设 322 32 哲学原理 管理学类专业第一学期开设;文学法学类专业第二学期开设 483 48 哲学原理及政治经济学原理 理学工学类专业第二学期开设 483 48 哲学原理及政治经济学原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第三学期;文学法学类专业第四学期开设 966 48 48 按照教育部要求 理学工学类专业第四学期开设 966 48 48 按照教育部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第二学期;文学法学、理学工学类专业第一学期开设 362 32 4 按照教育部要求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各专业第一学期开设 483 32 16 按照教育部要求 形势与政策 各专业每学期以系列讲座形式各安排16学时 1282 / 128 按照教育部要求 2)英语课程 原则上大学英语I、II各80学时(其中各含大学英语听力16学时),大学英语III、IV各64学时(课内不再安排大学英语听力学时)。 9 专业英语可单独设课,鼓励用双语授课课程代替专业英语,适宜的专业特别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数占本专业开设课程总门数的比例≥10,其他各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数占本专业开设课程总门数的比例≥6。第八学期毕业论文(设计)中加强对外文文献阅读、翻译的训练与考核,确保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 以日语、朝鲜语、俄语等“小语种”为第一外语的学生,根据当前社会和应用的需要,必须选修英语课程。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按经管、文法、理工分类设置,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三个层次安排理论教学,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由各学院根据情况单独设课或体现在专业课中。在校期间平均上机时数(包括课内外上机,不含毕业设计用机)理工类学生不少于300学时,经管文法类学生不少于200学时。 4)数学课程 采取分类设置的管理办法,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特点,与数学学院认真协商后合理安排。采取分类设置的数学课程安排表如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 编号 开课 学期 学 分 学 时 课堂 学时 课程承 担单位 考试 方式 备注 01 高等数学I 114101 1 5 80 80 数学学院 考试 高等数学I 114102 1 6 96 96 数学学院 考试 高等数学I 114103 1 4 64 64 数学学院 考试 02 高等数学II 114104 2 5 80 80 数学学院 考试 高等数学II 114105 2 6 96 96 数学学院 考试 高等数学II 114106 2 4 64 64 数学学院 考试 03 线性代数 114201 3 3.5 56 56 数学学院 考试 线性代数 114202 3 4 64 64 数学学院 考试 线性代数 114203 3 3 48 48 数学学院 考试 10 0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114204 4 4 64 64 数学学院 考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114205 4 3 48 48 数学学院 考试 5)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为必修课,32学时(2学分),经管类专业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其他专业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原应用写作课程调整为任意选修课。 6)军事理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