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品德是个人依据 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包括 、 、 和 等心理成分。
3、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总的趋势是 。
4、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是:从 到 ;从 到 ;
从 到 。
5、惩罚应少用、慎用,当确实需要运用惩罚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 ; 。 (二)、选择
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 A、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 A、初步的 B、较高的 C、相当高的 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
A、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定联系。
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
16
A、知落后于行 B、比较协调 C、行落后于知 (三)、判断
1、品德也就是道德。( )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 )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 (四)、简答
1、品德和道德这两个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从总体上如何估价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我们从中应得到什么启示?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 中形成的 心理关系。 2、交往是由 、 和 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3、班级中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 、 、 和 。
17
4、小学儿童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普遍具有 和 两大特点。
5、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一般可分为 、 和 三种类型。 (二)、选择
1、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 ) A、活动 B、交往 C、人际吸引 2、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是( ) A、电视 B、动作 C、语言 3、班级人际关系包括( )
A、师生关系 B、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C、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 ) A、友谊 B、同伴 C、同伴团体
5、为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社会测量法 B、观察法 (三)、判断
1、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同伴关系。( ) 2、小学儿童择友标准中最显著的标准是身体强壮否。( ) (四)、讨论
1、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18
2、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教育实践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3、你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
在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模式上有何设想,其出发点是什么?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一、名词解释
1、个性: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需要:当个人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3、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意义引起的兴趣。 7、需要 兴趣 志向 价值观 8、能力 性格 个别性
9、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动监控
10、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11、从外部需要向内部需要转化 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转化 12、内因 重要条件 13、安全 归属 评价 智力
14、认识能力 15、活动 16、(1)发现已有的兴趣是什么
19
(2)寻找出新事物之间与已有兴趣之间的相通点 (3)在活动中使儿童产生新的认识,并予以指导 17、观点 信念 世界观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四、论述
1、参见教程第一节第一目。
2、参见教程第一节第一目中的个性的社会性一点,要求:答出(1)人的活动是社会的活动,所使用的心理工具(语言)是社会的;(2)个性所反映的各种关系是社会的。
3、要求简述小学儿童活动需要、认识需要、交往需要和成熟需要发展的主要特点,如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表现特点(如低年级儿童喜欢玩小动物、做游戏,高年级儿童喜欢课外读物和文体活动);小学儿童认识需要发展的两个特点(从外部需要向内部需要转化,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转化);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向发展)及成熟需要发展的四点表现等。
(一)、名词解释
1、个性 2、需要 3、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 (二)、填空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