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制作活动教具时,不仅制作“小鸭子”的图案,还可以制作“小蜻蜓”“游泳的小朋友”等图案,那么,这种活动卡片在“数的认识”“比多”“比少”等教学内容时都可以使用,而且能增添情趣。 五、问答
对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是主要的途径,教学要达到对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除了教材中所表述的发展儿童语言、丰富儿童感性经验、运用变式和比较以及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外,还可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儿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人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而引起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儿童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有:课前布置活动性的作业,在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问题时,引发新旧知识矛盾;课堂中的提问等方法。
(2)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在
思考问题时,能够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正确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找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出新的概括。
小学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因而他们的思维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他们不善于全面地分析问题,常常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所
36
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具体事物说明原理,多提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儿童思考,多创造条件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把已掌握的抽象公式、原理、法则等应用到具体事例上去,解决新的课题。使儿童在解决各种课题中,逐步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正确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养成自我检查思维结果的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得以发展。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一、填空
1、需要 愿望 观点 体验 认识 推动 阻碍 2、调节行动 信号交际 3、肢体语言 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
4、激情 心境 应激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5、素质性 境遇性
6、具体的 抽象的 动物恐怖症 见人恐怖症 特殊境遇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
7、系统脱敏 8、觉察 他人共有
9、克服困难 预定目的 支配着 行动 有明确的目的性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0、采取决定 执行决定 动机冲突 意志行动的决策 意志努力
37
11、内部原因 获得的结果
12、目标过程 知识经验 思维能力 意志品质 13、执行决定 内外各种困难 意志努力
14、迅速发展(1—3年级) 平稳(3---4年级) 迅速发展(4—5年级) 平稳(5—6年级)
15、迅速发展(1—3年级) 平稳(3—5年级) 明显发展(5—6年级)
16、是否认识到 调整 控制 受暗示性 独断性 辨别积极行动 优柔寡断 冒失
17、自觉遵守纪律 生活制度 自动控制 二、选择
1、B 2、C 3、C 4、A 5、D 6、A 7、C 8、B 9、C 10、B 11、A 三、判断
1、(√) 2、(√)
3、(×)订正:情感和情绪有联系,又有区别。 4、(×)订正:道德感应为美感。 5、(×)订正:道德感应为应激。
6、(√) 7、(√) 8、(√) 9、(√) 10、(√)
38
11、(×)订正:困难过大,超出小学儿童的能力,则不利于意志的锻炼。 12、(√) 四、分析
1、这位教师的碰壁,原因在于这位教师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儿童形成与教师对立的情绪。
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尊重的感情。它促使学生爱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力求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它是学生积极向上、改正缺点的内部动力。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如果满足了他的这种精神需要,便会产生喜悦、乐观的情绪体验,从而积极地推动他学习、工作与生活。反之,学生这种正常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加以伤害,则势必产生失望、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他的成长与进步。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我们这位教师并不了解学生这种心理特点,虽然他主观上是想通过讽刺促使学生含辱奋发,以批判的态度评论自己的行为,然后努力改正。但是他不懂得将学生的弱点公之于众,并在众目睽睽之下加以讽刺,这只会使学生感到屈辱和痛苦,从而激起反感以至对立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说的都是真理,学生也是不会听的。
对于由儿童时期迈向少年期的学生,也要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因为在这一时期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
39
性并存,而渴望独立,希望自己的言论、行动受到别人的重视,以显示自己已经“成人”,则是显著的心理特点。正因为这个缘故,当那位老师用嘲讽与训斥对待学生,就造成如此难堪的局面。 “那么,学生的错误,缺点不该批评吗?”
毫无疑问,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但是教师在提出严格要求的时候,特别是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也必须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正如同某些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加热或催化剂就不会发生反应一样,品德教育过程没有尊重人、信任人等情感因素的参与,同样也不会发生作用。所以,只有当教师的要求,批评被学生看作是出于关心和爱护,才会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接受,反之,则被拒之于门外。
怎么才能使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统一呢?有一位老师的教育实例是颇有启发的:
一位迟到的同学风风火火地闯进了教室,教师并没有贸然训斥,当他了解到该孩子因炉子灭了,赶不及吃饭,拔腿就奔向学校时,说:“-------现在你先回家吃饭,不然一上午都听不好课,这节课我们以后给你补!”学生不禁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说什么也不肯走-------俗话说“通情达理”,师生之间感情相通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条件。也只有当教师真诚地热爱、关心、尊重学生,学生也会与教师建立感情,从而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以至严厉的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