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名词,整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动词,喜欢)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动词,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动词,提取)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动词,拿)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着)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词作动词,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名词,类)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 .5.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②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怎么),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⑤于是余有叹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恩宠,叫“得幸”。 B.辇,本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工女,在古代指从事蚕桑、纺织、缝纫等工作的女子。
D.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
答案 D
解析 “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
B.仪凤,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称号,另外还可以用来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C.妃嫔,是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不论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 D.从祖,亲属关系的称谓词,是从祖祖父、从祖王父的简称,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若年长于祖父则称为伯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
答案 A
解析 “南狄、北蛮”错,应为“南蛮、北狄”。
二十一 六国论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贿赂秦国,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或(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古...义是它实际上的数量)百倍;诸侯之所亡(动词作名词,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担心,忧虑),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相当于“其”)...先祖父(古义是祖辈和父辈),暴(通“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确定,断定)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致六国灭亡,从道理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古人云:“以地事(名词作动词,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适宜,得当)之。 .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动用法,使……退却)之。洎(音jì,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古义是不去行刺),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轻易)量(估量)。 ...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力向西对付秦国),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挟持,胁迫),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削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对方久积的威势所胁迫啊)!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兵
①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②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③兵者,国之大事也(名词,战争) .2.始
①始有远略(形容词,起初) .②始速祸焉(副词,才) .3.之
①破灭之道也(助词,的) .
②苟以天下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代土地) .4.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②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 .③以有尺寸之地(连词,相当于“而”) .④举以予人(介词,把) .⑤以地事秦(介词,用) .5.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 .②与战胜而得者(介词,和) .③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 .④与斗卮酒(动词,给) .⑤与会者(动词,参与) .⑥与人为善(动词,帮助)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陷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 B
解析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由文中可知,“邑”小,“城”大。
B.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C.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D.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答案 D
解析 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二十二 伶官传序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原(名词作动词,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箭)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遗留)恨(遗憾)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古义是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③方(当)其系(缚,捆绑)燕父子以组(指绳索),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同“仇”)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呼,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至于誓天断发,泣(动词作名词,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自然之理也。
④故方其盛也,举(所有的,全)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使动..用法,使……陷入困境)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岂独伶人也哉?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盛
①盛衰之理(名词,兴盛)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动词,装)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形容词,旺盛) .④方其盛也(形容词,强盛) .2.遗
①此三者,吾遗恨也(动词,遗留) .②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音wèi,送给) .③路不拾遗(作名词,遗失的东西) .④小学而大遗(动词,遗失、丢失) .3.告
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动词,告诉) .②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动词,祭告) .③而告以成功(动词,禀告) .4.其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②何其衰也(与“何”一起组成固定结构,多么,表程度)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B.伶官,即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C.《书》即《尚书》,为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D.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他编写了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编撰)、《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不在正史之列。
答案 D
解析 《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在正史之列。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涸辙以犹欢”化用的是《庄子》中“涸辙之鲋”的寓言故事;李白诗“长风破浪会有时”化用的是西汉终军的典故。
B.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
C.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