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之教材文言文一遍过 学案 下载本文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修

①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 .②茂林修竹(形容词,高高的) .③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2.是

①是日也(代词,这) .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动词,表示肯定判断) .

③唯命是从(助词,常与“唯”“惟”搭配,起提宾作用,将“命”前提) .3.信

①信可乐也(副词,实在) .②信言不美(形容词,言语真实) .③自可断来信(名词,使者,指媒人) .④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⑤胜似闲庭信步(副词,随意,随便) .4.以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因)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连词,表目的) .5.之

①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到达) .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③夫人之相与(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仰观宇宙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足以极视听之娱(助词,的)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癸丑”便是干支纪年法。

B.阴指的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背向太阳为阴,面向太阳为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阴”指的是山的北面。

C.暮春是春天要结束的时候。古时纪年按阴历,一年分四季,四季各分三月,暮春是阴历三月,按现在的纪年算是阳历三月底四月初。

D.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管弦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答案 C

解析 暮春按现在的纪年算是阳历四月底五月初。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觞曲水指用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觞是古代铜制酒器。

B.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被誉为“书圣”。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因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C.彭祖是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传说中他是南极仙翁的转世化身,并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

D.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古人宴饮时,常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答案 A

解析 “觞是古代铜制酒器”不当,“觞”不一定都是铜制。

六 赤壁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通“嘱”,劝人饮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古义是斗宿和牛宿)之间。白露(古义是白茫茫的水气)横江,水光接天。纵(任)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古义是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兮予怀(心中的情思),望美人(古义是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依照歌曲的声调、节拍而唱和)。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细丝)。.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③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襟危坐(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名词作动词,攻占)江陵,.顺流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哪里)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何况我和.你在江边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

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寄托)遗响(余音,指箫声)于悲风。” ...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满)虚者如彼,而卒(最终)..莫消长(消减增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禁止),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凌乱)。相与枕藉(枕着垫着)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歌

①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朗诵) .②扣舷而歌之(名词作动词,唱) .③歌曰(名词,歌词) .

④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2.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②如怨如慕(动词,像) .③沛公起如厕(动词,到……去) .3.和

①倚歌而和之(动词,同声相应,唱和) .②政通人和(形容词,和睦) .③春和景明(形容词,和煦,和暖) .④八千里路云和月(连词,和,与) .4.而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修饰)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⑤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5.之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

②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⑤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⑦取之无禁(代词,它们) .

⑧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于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被动) .⑤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7.乎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疑问) .④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疑问) .⑤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指每月阴历十六,望指每月阴历十五,晦指阴历每月初一,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字,是对一个人名字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必须与名相呼应,互为表里。曹操,字孟德。“孟”表示庶出的老大,“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

C.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顺序为第59个。前一位是辛酉,后一位是癸亥。

D.星宿是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者多颗恒星,而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青龙、白虎等四象即出自于此。本课的“斗”“牛”即为星宿。

答案 A

解析 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为自己取

号无不别具匠心,表现其所爱所好。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答案 D

解析 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七 游褒禅山记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名词作动词,居住)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模糊、磨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方位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持、拿)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物)愈奇。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发语词,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不能享尽那游览的乐趣)。

③于是(“于”,介词,对;“是”,代词,代这件事)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夫夷(平坦)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而)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古义是不平凡)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帮助他),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以之”的省略,因此)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使……错)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不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余弟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