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的特点及其对翻译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的特点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学者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成果。例如:英语是综合-分析语,汉语是分析语;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句子繁复,汉语句子简短;英语重物称,多用被动,汉语重人称,多用主动;英语多静态,抽象;汉语多动态,具体等。美国著名翻译家Eugene Nida早在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就谈到,就汉语和英语而言,形合和意合的对比也许是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它甚至可能是两种语言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Nida 1982:12)。 二、形合与意合的概念及特征

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的概念首先在我国由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指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王力,1984:310)。刘宓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较完整准确的界定:“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刘宓庆,1992:18-19)。

1.英语形合的特点

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它借助明显的形式标记,如曲折变化、介词、连词等,将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连接起来,也可采用其他的语法手段表示话语内部的语义关系。Eric Partridge认为,英语句子十句有九句按SV或SVO配列。实际上,任何英语句子都可以完形为主谓提掣全句的基本程式(刘宓庆,1974:72)。这说明了英语语言的高度形式化和严密逻辑性。以上诸多形式手段使得英语内部的语义关系一目了然。 2.汉语意合的特点

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意合性。所谓“意合”,指的是话语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是凭借语意上的关联进行的,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形标记,读者对语句的理解须借助自己的语感和一定的语境因素。

三、形合、意合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伍铁平,姚小平,1988:45)。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影响、决定语言。方梦之认为“翻译过程是语际转换过程”(方梦之,1999:7)。因此,汉英互译时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

1.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表现为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如“天人合一”、“主客统一”。在这一思维模式影响下,

汉语在造句、谋篇上就比较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故其在语言上表现为主题句,在同一主题下,“诸多小句按自然逻辑事理加以铺排,似离非离,形散而神合,读之浑然一体”(张思洁,2001:7)。而西方哲学具有崇尚个体思维的传统,表现为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如“人物分离”、“主客对立”。英美民族思维模式的特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重形合,讲形式,力求结构上的严谨,“强调形式论证,不强调主体意识和对立平衡”(沐莘,1997:650)。故其语言表现为多主谓包孕句,主语通常不省略,语言形式意义大于其内容意义,重形合。 2.悟性与理性的差异

中国传统思维非常重视悟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直觉思维”或“感性思维”。汉语重直觉、感性的特点在语言上表现为结构灵活、形式多样、组合自由,分句与分句之间、句与句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因此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往往只能凭借语境或语感来完成。西方哲学重逻辑思维,重理性。句中常有时态、人称等形式变化,也会用显性的词类特征(如-ness,-ly,en-等词缀)提供语义信息。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客观上要求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倚赖各种连接手段,承上启下,脉络清晰。 四、形合、意合对翻译的启示

翻译过程就是用一种语言忠实、流畅地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活动。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汉英语言“意合”和“形合”的结构差异。在英译汉时,应先透彻分析原文的形合结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