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F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
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B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 E.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E.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支配主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E)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E.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E.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E.理论优于实践
8.“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E.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E.真理原则侧重于现实性,价值原则侧重于理论性 10.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E)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E.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 2.ABC 3.BD 4.ABCDE 5.ABCD 6.CD 7.ABD 8.ABD 9.BCD 10.ABCE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