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简答论述 下载本文

三、简答题:

1.何谓中药的性能?

答: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2.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3.简述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

答: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4.何谓“四气”?四气主要说明药物的什么性质?

答: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5.何谓平性药?

答:平性药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6.药性理论中五味的含义是什么?

答: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有些药还具有淡味或涩味。

7.简述辛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答:辛味药“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8.简述甘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答: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9.简述酸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答:酸味药“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10.简述苦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答: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11.简述咸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答:咸味药“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12.简述淡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答:淡味药“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13.简述涩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答:涩味药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14.何谓升降浮沉?

答: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即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不同作用趋向,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

15. 何谓归经?

答: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它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

16.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基础和确定依据是什么?

答: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17.试述中药归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答:①归经理论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方便,即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审因,诊断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部位,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②归经理论对相似药物的鉴别应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8.何谓毒药、剧毒药?

答: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剧毒药系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或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的药物。

19.简述中药副作用和毒性的区别。

答:中药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现代药物毒性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副作用则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20.简述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答: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为:①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②误服伪品;③炮制不当;④制剂服法不当,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⑤配伍不当。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多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四、论述题:

1.举例说明中药的四气是怎样确定的?

答: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2.简述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答: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试述中药四气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答:“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为药物四气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药则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

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

4.试述认识药物为什么要性味合参?

答: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一般来讲,气味相同的药物作用相近,气味不同的药物作用有别,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的药物作用则各有不同。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既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又要掌握每一药物气味的特殊治疗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性味合参,才能很好地掌握药性,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指导临床用药。

5. 试述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①性味: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多是升浮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②质地:凡花、叶、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为沉降药。③炮制: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④配伍: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总之,药物的升降浮沉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6. 试述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答:掌握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

总之,必须针对疾病发生部位上、下、表、里的区别,病势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也是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7. 试述如何判断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

答:一般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癜、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作用的药物多为升浮药;而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

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作用的药物多为沉降药。

8.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答: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同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气、五味说明药物具有不同的寒热属性和治疗作用,升降浮沉说明药物的作用趋向,归经则明确了药物定位概念,故在应用时必须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指导临床用药。

9.如何理解毒性的含义?

答: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药物毒性的含义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10.试述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答:①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12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的毒药是临床很少使用的剧毒药。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安全低毒的优势。②要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历代本草对药物毒性多有记载,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值得借鉴,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不少缺漏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应相信文献,不能尽信文献,实事求是。③要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既尊重文献记载,更重视临床经验,相互借鉴。④要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此处所称的有毒中药,系指列入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中药品种。如砒石、砒霜、水银等。

总之,应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掌握中药的毒性,对保证安全用药十分必要。

11.试述掌握中药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答:①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②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③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抢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