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诗一二两句的意思为: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文书写得非常漂亮,却为什么要赴北疆边地去参军呢?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写明了苏绾的才能, 这也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第二句的问句体现了作者对好友的不舍。
(2)结合诗意分析,“应计日”的意思为:计算着分离的日子,“莫经年”的意思为:不要长年滞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家中妻子将一天一天计算着分离的日子,燕支山下你千万不要长年滞留哪。这是诗人设想苏绾走后苏绾的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实则婉转抒情,道出惜别之意。据此作答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赠苏绾书记》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归。《月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含蓄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焦灼和对妻儿及家乡的思念之情。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⑵ 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⑶ 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写作意图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和写作意图,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⑶本题考查探究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想象、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方法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诗歌诗歌内容和主旨之间的关系即可明确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 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C项理解不正确,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经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2)本题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故答案为:⑴ C;
⑵ 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了解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要能写出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 , 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诗描写的意象有:微茫的灯火、荒村、满山的黄叶、拥堵着门的大雪,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结合诗歌内容、诗人的经历、当时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感情: 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诗句“只留孤影伴黄昏”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及“ 三十九年何限事 ”的感叹, 则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以及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故答案为:⑴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
雪堆积在门外。
⑵ 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C
(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
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 沾襟比散丝 ”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这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的景象,从而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叠词的运用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故答案为:⑴ B C;
⑵ “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从诗歌语言运用、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14.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 《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 《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析】【分析】(1) ABC理解正确。D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布被秋宵梦觉,写作者在深秋的夜晚睡着后又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2)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人的感情分析,《南乡子》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属于豪放风格的诗。《清平乐》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据此理解可知,这首词属于婉约风格。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分析词的风格的能力。 宋词是继续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等。解答此题,除了要理解各个风格的代表人物外,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春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宋)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