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教案 下载本文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探究多种手法穿插使用的写作特色。 ②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教学方法】

1. 讲读法。 2.讨论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和张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包身工(板书)。 包身工是什么人?她们的身体被承包给了谁?她们是一群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的农村女孩子,父母无力饲养她们,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二、背景介绍 1932年,“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三、预习检查

? 时 间: 20世纪30年代 ? 地 点: 上海东洋纱厂 ? 来 历: 贫困农家女 ? 直接原因: 骗订包身契 ? 实 质: 赚钱机器 ? 命 运: 极其悲惨

四、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五、文学体裁

作者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评和评论写出了《包身工》,《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什么是报告文学呢?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板书: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六、整体感知 (一)时间三片段 四点一刻 四点半后 五点钟

(二)包身工悲惨生活全貌 1.住(工房)

小、脏、乱(学生回归文本,举例总结) 2.吃(早餐)

稀、粗、少(学生回归文本,举例总结) 3.上工(恶劣的劳动条件) 三大威胁——音响、灰尘、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发工钱、停生意 三大处罚——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三)包身工制度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学生回归文本总结,教师点拨)

明确: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她们都成为了替代赚钱工具的机器。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明确:

可靠—他们被“ 包身” , 根本就没有“ 做” 或者“ 不做” 的自由。 安全—他们是一种“ 罐装了的劳动力” ,不会发生罢工的危险。 价廉—包身工的工资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 3.包身工制度发展的趋势

明确:工业的发展需要吸收廉价的劳动力,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发展。 七、作业

1.包身工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谁得到了好处? 4.作者怎样看待这种制度?

第二课时 一、总结导入

(略)

二、合作探究文章写作特色 (一)在结构上采取时间顺序 时间 描写记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议论说明“包身工制度” (学生讨论填写补充表格内容,教师点拨) (二)在选材上注重店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三)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相结合

(参考表格内容,有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 三、细节赏析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明确:通过反问和褒义贬用的修辞手法,含蓄的表达情感。“慈祥”本为褒义,在此却转为贬义,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似为改善包身工生活,实际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她们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市场收集来的菜叶当然不是什么“佳肴”,变褒义为贬义,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以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2.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老到不能走路,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明确: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