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研究方案 下载本文

《初中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研究方案

一 问题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知识的愿望。

我校有的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的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情境创设每节课都需要,甚至提出无情境不教学。教学的各环节都精雕细琢,每一个问题都力求有新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希望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结果不顾教学内容,不讲实效,教学为了情境而情境,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的现象,使情境创设走向了形式化。其表现为: (1)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追求课件的“花哨”,结果让学生视觉疲劳,眼花缭乱,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习惯了感官刺激而懒于思考甚

至变得不会思考,同时也削弱了情境应有的作用,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

(2)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为无价值的讨论,闪电式的讨论和目标不明确的讨论。一些小组合作表面上是学生全员参与,而实际是一盘散沙,纯粹为合作而合作。这些合作学习,看似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已成为教师操纵的木偶。这样的情境不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更谈不上情境创设的实效;

(3)有的教师以频繁、思维含量低的提问代替情境创设,提问由于缺少精心设计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

(4)有的智力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由于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完全变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教学内容的外包装,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忽视了学科性,也忽视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和训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情境教学称为情境论(Situationsansatz) 。情境论是原西德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学前课程改革的产物。它早已成为德国学前课程发展的指导性理论。起初只是以改革传统学前课程为目的而

逐渐形成的一种课程理论流派。情境论的宗旨在于,从分析儿童的生活情境出发,研究组织教材,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论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还遍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巴西、阿根廷,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

在国内,从1978年起,小学语文教师李吉林怀着对教育的一腔赤诚和崇高的使命感,开始了长达20年的艰辛的实践跋涉和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一个充满本土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情境教学。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解决了长期以来因重认知轻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我们提出\尽管针对情境教学研究课题较多,成果也多,在农村初中课堂中,情境教学还是走了不少弯路:有时为情境而设情境,情境多影响了课本知识的传授;有的情境高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等。所以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创设有效情景教学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