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道宽度取值
一般小汽车宽度选用3.5m,大型车车道宽度3.75m,混行车车道最小3.25m
车道数
1. 车道通行能力
机动车道通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道路通行能力: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1) 定义
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Nt
理想条件下,道路车车辆保持最小的车头间距,连续行驶条件下的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Np
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的通行能力
可表现为较长路段畅通无阻连续行驶的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Nm
道路交通运行条件下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的通行能力。
问: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三种道路通行能力的大小关系?
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2) 公式
车道通行能力取设计通行能力Nm计算
Np=3600/ht-------------ht:连续车流的平均车头间距 Nm=ac*Np-----------ac:与服务想对应的道路分类系数 问:道路等级越高,道路分类系数ac的大小?
道路等级越高,道路分类系数ac越小 等级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Ac 0.75 0.80 0.85 0.90 2. 设计小时交通量 (1) 取30HV作为设计依据
30HV=AADT*K
(2) 取单向流量Qh(单向)
Qh(单向)=AADT*K*δ δ:方向不均匀系数 (K,δ由规划部门提供,若无则K=11%,δ=0.6)
3. 车道数公式
N=+1]
4. 验算
说明:多车道路上,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m沿道路中心线向外递减
沿道路中心向外各车道Nm折减系数a车道依次为1,0.85,0.79,0.61??(P94)
验算原因:计算中假定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相同,这与实际相矛盾。
验算公式 Qh(单)≤Nm*∑a车道
车行道宽度
1) 机动车车道通行宽度:各机动车道宽度和=车道宽度*车
道数
2) 机动车车道道路面宽度:路缘石之间的距离=车道宽度*
车道数+2*0.25 经验值
双车道 7.5-8m,四车道15m,六车道22-23m,八车道30m
机动车设计注意
双向车道数常用偶数
双向车道数不宜过多,不宜超过4-6条 路侧带、横断面图 2、平面设计
平面线形、超高、视距(行车视距),停车视距 平曲线计算 平面线形
指道路中心线在平面的投影形状。
组成:直线、曲线(主要是圆曲线)。 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
? 确定道路中心线的走向; ? 确定平面线形的组成;
? 满足小半径曲线视距、超高。加宽等要求。 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总体规划:确定道路走向,确定路网;
详细规划:详细确定特征点、曲线要素等内容。 平面线形由直线、曲线(主要是圆曲线)组成。
其中,直线最多也最简单,曲线设于道路转折处,保证道路平顺连接。
一、圆曲线的半径
车辆拐弯时乘客有被向外推的感觉,这就是离心力的作用。 弯道半径越小,推力越大。 圆曲线半径R
XCco?s?Gsin?V?????i0
GG12R7
2
V2R?127(??i0)
μ——横向力系数;i0——路拱横坡。
公式
V2R?127(??i0) 中“±” 的取法?
答:考虑路拱双坡,重力是增加或减少离心力影响的情况。
? 车在弯道内侧行驶,重力与离心力反向,取+; ? 车在弯道外侧行驶,重力与离心力同向,取-。
超高
1)定义:
(平直线段,车行道路拱为双向坡面。)
指在平曲线段,将路面外侧抬高,使路面横坡形成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单向坡面的措施。 设置情况:城市道路,大多车速不高,应尽可能选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一般不设超高,也不考虑加宽。 2)设置原因:
车辆在弯道行驶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影响行车稳定性,转弯越大(R越小)影响越明显。因而设置超高减少离心力的影响,增加行车稳定性。 3)设置条件: P51
R<Rmin,即弯道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设之。 4)设置方法
(1)超高横坡度i超 超高横坡度i超:2~6% (2)超高缓和段长度l
超
l超 =Bi超 /P
超
P——超高渐变率,车行道外侧边缘的升降比率。 P=i- i纵
(3)超高横向旋转方式
绕路边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内侧边缘旋转至i超 。
绕路中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至i超 。 行车视距
定义:也叫安全视距。
司机为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
内容: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停车视距
定义:车道前方突然遇到障碍物,能及时停车的最短安全距离。 组成:三部分——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
S停=L反应+S制动+L安全
L反应——驾驶人员发现障碍物到采取措施的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距离。
L安全——车在障碍物前停止的最小距离,一般按5m计算。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一、 设计步骤
1、初步拟定平面线形——定线
在地形图上确定道路中心线的走向(起点、讫点、控制点的位置),
以细点划线表示。 2、选用平曲线半径
包括平曲线半径、各要素、超高、加宽等。 注:
α<3~50,可折线相连。 半径取值:
R<150m ,取10的倍数; R<1000m ,取50的倍数。 3、编制里程桩号
将路线按顺序编制里程桩号(公里桩)。
如K3+027.640,表示距起点3027.640m的桩号 编制顺序:一般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进行编制。 4、确定道路红线麗華 5、绘制平面图
1)绘制范围:道路两侧红线外20~50m的范围内 2)绘制内容:
道路中心线、红线、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人行横道……等
沿线里程桩号(标于道路中心线上) 3)绘制线型:
道路中心线——细点划线; 道路红线——粗实线
3、纵断面设计
设计内容、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内容
1)纵坡大小、纵坡长度及变坡点的位置。
2)选定竖曲线。
3)计算各桩点的施工高度。 竖曲线设计
1、坡度差 转坡角。
指两相邻坡的倾角差。
公式:
w?i1?i2
i1,i2为相邻两纵坡坡度,
依前进方向
上坡为+,下坡为-。 略去角度、正切之差。
确定曲线类型(表示曲线凹凸性)。
w为+,变坡点于竖曲线上方,表示 竖曲线; w为-,变坡点于竖曲线下方,表示 竖曲线。
2、基本要素
我国竖曲线多用圆弧线,称圆形竖曲线。 1)竖曲线长度Lv 取水平距离.
原因:为了与道路平面桩号、长度相对应。
公式:
Lv?Rw
纵断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均用其水平投影长度表示。 2)切线长度T 取水平距离..
原因:转坡角较小。 公式:
T?Lv/2
3)竖距h,外距E(中点竖距)
竖距也叫支距,指曲线上任一点与坡度线的垂直距离
公式::
其中
l—任一点与切点的水平距离 R——竖曲线半径
竖曲线各要素计算公式 坡度差:
w?i1?i2
Lv?Rw
竖曲线长:
切线长
T?Lv/22lh?竖距 :
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