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射线检测工艺规程知识讲解 下载本文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射线检测工艺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制作的锅炉、压力容器及长输管道、钢质储罐熔化焊对接接头的射线透照检测工作。遇有特殊要求,应按相应的标准、规范执行。 2 引用标准

GB 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 16357—199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JB/T 7902—1999 线型像质计 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

GB50128-2005《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射线防护

3.1 X射线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应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和其它安全防护规定。

3.2 在现场工作人员应随身佩带个人剂量仪、射线个人报警器及防护服。

3.3 带一台射线剂量巡测仪,测定利用现场墙壁房屋及设备选择理想的屏蔽位置。

3.4 拍片现场划定“射线放射区”并放好警戒标记。

3.5 确认工作人员均已完成各自工作并离开辐射区,方可开启射线发生器进行透照。

3.6 每次透照完成后,均应用报警器确认射线是否停止辐射后,方可进入辐射现场。

3.7 现场作业完成后对仪器进行清点、核对无误后清理现场,撤除警戒标志方可撤离现场。

3.8 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每年允许接受的剂量量为50 m SV。

4 人员要求

4.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射线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射线检测工作。

4.2 射线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并每年检查一次。从事评片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

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

的印刷字母。

4.3 底片评定、复评和检测报告的签发由具有射线Ⅱ或Ⅲ级人员进行。 5 检测程序

5.1根据工程特点和本工艺编制具体的《无损检测技术方案》。

5.2 受检设备经外观检查合格后,由现场监理或检验员开据《无损检测委托单》到检测中心。

5.3 检测人员按委托单要求进行检测准备,技术人员编制《探伤工艺卡》。 5.4 现场检测人员按《射线透照作业指导书》和《探伤工艺卡》要求进行透照。 5.5 暗室处理人员按《暗室处理作业指导书》和《探伤工艺卡》进行暗室处理。 5.6 评片和复评人员按标准评定底片。

5.7 根据评片结果和委托单,填写相应的回执单或合格通知单。若有返修,还应出据《返修通知单》,标明返修位置及缺欠性质等。将回执单和返修通知单递交监理或检验员,同时对受检设备进行检验试验状态标识。 5.8 焊缝返修后,按要求重新进行检测。

5.9 所有的检测工作完成后,由具有射线Ⅱ或Ⅲ级人员编制《射线检测报告》,并经技术负责人或授权审核人审核。 6受检表面要求及检测时机

6.1受检设备经外观检查合格后,由现场监理或检验员开据《无损检测委托单》到检测中心。

6.2 检测人员应对焊接工艺有所了解,对焊后需热处理和有产生延迟裂纹倾向材料的焊接接头,应在焊后24~48小时后方可进行RT拍片检测。

6.3 检测人员对焊缝表面进行宏观检查,对表面不规则状态(如:过于粗劣的焊波,多层焊焊道之间过深的表面沟槽,以及焊缝的表面凹坑、凿痕等),在底片上成象后掩盖焊缝缺欠或相混淆时应做修整方可进行RT拍片。 7 射线检测技术等级

7.1 射线照相技术等级分为A级(普通级)AB级(较高级)和B级(高级,焊缝余高均应磨平)。

7.1.1 经常透照厚度与底片显示象质指数关系一览表:

表1 像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

应识别丝号 (丝径, mm) 15 (0.125) 14 (0.160) 精品文档

A 级 > 2.0 ~ 3.5 >3.5 ~ 5.0 公称厚度 (T)范围,mm AB级 > 3.5 ~ 5.0 >5.0 ~ 7 B 级 > 6 ~ 8 >8 ~ 12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

13 (0.20) 12 (0.25) 11 (0.32) 10 (0.40) 9 (0.50) 8 (0.63) >5.0 ~ 7 >7 ~ 10 >10 ~ 15 >15 ~ 25 >25 ~ 32 >32 ~ 40 >7 ~ 10 >10 ~ 15 >15 ~ 25 >25 ~ 32 >32 ~ 40 >40 ~ 55 > 12 ~ 20 > 20 ~ 30 > 30 ~ 35 > 35 ~ 45 > 45 ~ 65 > 65 ~ 120 表2 像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

应识别丝号 (丝径, mm) 15 (0.125) 14 (0.160) 13 (0.20) 12 (0.25) 11 (0.32) 10 (0.40) 9 (0.50) 8 ( 0.63 ) A 级 > 2.0 ~ 3.0 > 3.0~ 4.5 > 4.5~ 7 > 7 ~ 11 > 11 ~ 15 > 15 ~ 22 > 22 ~ 32 > 32 ~ 44 透照厚度(W)范围,mm AB级 > 3.5 ~ 4.5 > 4.5 ~ 7 > 7 ~ 11 > 11 ~ 15 > 15 ~ 22 > 22~32 >32 ~ 44 B 级 > 6 ~ 9 > 9 ~ 15 > 15 ~ 22 > 22 ~ 31 > 31~ 40 > 40~ 48 > 48~ 56 > 44 ~ 54 — 表3 像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胶片侧 应识别丝号 (丝径, mm) 15(0.125) 14(0.160) 13(0.20) 12(0.25) 11(0.32) 10(0.40) A 级 > 2.0 ~ 3.5 > 3.5~ 5.5 > 5.5 ~ 11 > 11 ~ 17 > 17 ~ 26 > 26 ~ 39 透照厚度(W)范围,mm AB级 > 3.5 ~ 5.5 > 5.5 ~ 11 > 11 ~ 17 > 17 ~ 26 > 26 ~ 39 > 39 ~ 51 B 级 > 6 ~ 12 > 12 ~ 18 > 18 ~ 30 > 30 ~ 42 > 45 ~ 55 > 55 ~ 70 7.1.2 透照厚度:射线透照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

7.1.3 公称厚度:受检工件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和加工减薄。 7.2 每次曝光所检测区域,必须符合质量等级要求的射线源种类、象质指数和底片黑度;在曝光时间许可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较低的射线能量,可提高底片对比度和清晰度。 7.3底片质量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