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1) 下载本文

溶液一定会变为红色,此实验无法证明样品已部分或全部变质,A不正确;B、将AgCl与AgBr的饱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再加入足量的浓AgNO3溶液,AgCl沉淀多于AgBr沉淀,说明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大于溴离子浓度,所以KSP(AgCl)>KSP(AgBr),B正确;C、用pH试纸分别测NaClO溶液与NaHCO3溶液的pH,NaHCO3的pH更大,此实验没有可比性,因为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相同,所以无法得出正确结论,C不正确; D、向5ml 20%的蔗糖溶液中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再加入1ml新制Cu(OH)2,振荡后再加热至沸腾,因为没有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所以一定不会出现红色沉淀,无法证明蔗糖是否发生水解,D不正确。本题选B。 11.一种处理高浓度乙醛废水的方法——隔膜电解法,其原理如图所示,电解质溶液为一定浓度含乙醛的Na2SO4

溶液,电解后乙醛在两个电极分別转化为乙醇和乙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电极为阴极,b电极为阳极

B.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3CHO-2e+H2O=CH3COOH+2H C.设电解时溶液体积不变,则阴极区Na2SO4的物质的量增大 D.电解过程中,M 池溶液的pH 变大,N 池溶液的pH 变小 【答案】B

【解析】A.根据溶液中氢离子的移动方向可知,b电极为阴极,a电极为阳极,故A错误;B.阳极发生氧化反

应,电极反应式为CH3CHO-2e+H2O=CH3COOH+2H,故B正确;C.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设电解时溶液体积不变,则阴极区Na2SO4的物质的量不变,故C错误;D.电解过程中,M 池中a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CH3CHO-2e+H2O=CH3COOH+2H,溶液的pH 减小,故D错误;故选B。

12.X、Y、Z、M、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短周期元素。X的质子数与电子层数相同,Y、Z、M同周期且相邻,

W原子核外电子数是Y的2倍,Z与其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可形成常见产生酸雨的气体甲,X、Y、Z三种元素形成化合物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B.W、Z形成的化合物熔沸点高,硬度大

C.X、Z形成的某种化合物与甲反应可生成强酸

6

-+

-+

+

--+

D.X、M形成的常见化合物,具有较强还原性 【答案】D

【解析】X、Y、Z、M、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短周期元素,X的质子总数与电子层数相同,则X为H元素,

Y、Z、M同周期且相邻,W原子核外电子数是Y的2倍,Z与其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可形成常见产生酸雨的气体甲,则Z为O元素,可推知Y为N元素、M为F元素、W为Si元素,故甲为SO2,X、Y、Z三种元素形成化合物乙为HNO3、NH4NO3等。A.X、Y、Z三种元素形成化合物乙可以是HNO3、NH4NO3等,NH4NO3属于离子化合物,故A正确;B.W、Z形成的化合物是SiO2,SiO2是原子晶体,熔沸点高,硬度大,故B正确;C.X、Z形成的H2O2可以和SO2反应生成硫酸,硫酸属于强酸,故C正确;D.X、M 形成的常见化合物是HF,HF不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故D错误;答案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素的位置、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题意正确判断元素种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根据推断出的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即可解答,本题的易错点是A项,解题时要注意X、Y、Z三种元素形成化合物乙既可能是HNO3、也可能是NH4NO3等,所以乙既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13.已知亚硒酸(H2SeO3)为二元弱酸,常温下,向某浓度的亚硒酸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所得溶

液中H2SeO3、HSeO3、SeO3三种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溶液pH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

A常温下,亚硒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2=10

+

+

-4.2

B.pH=l.2的溶液中:c(Na)+c(H)=c(OH)+c(H2SeO3)

C.将相同物质的量NaHSeO3和Na2SeO3 固体完全溶于水可配得pH为4.2的混合液 D.向pH=1.2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pH=4.2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一直增大

-

7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4.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别受到水平拉力F1、F2的作用而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

动,经过时间t0和4t0两物体速度分别达到2v0和v0时,分别撤去F1和F2,以后物体继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两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设F1和F2对A、B的冲量分别为I1和I2, F1和F2对

A、B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I∶1W2=6∶5 B.I∶1W2=3∶5 1I2 =12∶5, W∶1I2 =6∶5, W∶C.I∶1W2=6∶5 D.I∶1W2=12∶5 1I2 =3∶5, W∶1I2 =3∶5, W∶【答案】 C

【解析】从图象可知,两物块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之都为a=v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匀减速运动中有f=ma,t0则摩擦力大小都为f=mv02vv.根据图象知,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分别为: 0, 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t0t04t03mv05mv0,F2=,F1和F2的大小之比为12:5.则冲量之比为:I1:t04t0匀加速运动中有F-f=ma,则F1=I2=12t03??;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则位移之比为6:5;由图看出,撤去拉力后54t058

两图象平行,说明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则知加速度a=μg,说明两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两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等,设为f,对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W1-fs1=0,W2-fs2=0,得:W1=fs1,W2=fs2,由上可知,整个运动过程中F1和F2做功之比为6:5;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通过图象得出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两个力的大小

之比,以及知道速度-时间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同时能正确利用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进行分析求解.

15.如图所示,在光滑绝缘水平地面上相距为L处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正电小球A和B,它们的质量都为m。现

由静止释放B球,同时A球以大小为v0的速度沿两小球连线方向向B球运动,运动过程中,两球最小距离为

L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3

A.距离最小时与开始时B球的加速度之比为3:1 B.从开始到距离最小的过程中,电势能的增加量为12mv0 2C.A、B组成的系统动能的最小值是D.B球速度的最大值为v0 【答案】 C

12mv0 4Fq2?k【解析】设小球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q,开始时B球的加速度为a1?,距离最小时B球的加速度为mmL2F'a2??kmq2a29?,A错误;距离最小时两球的速度相同,设为v1,在水平方向,故?9?k22a1mL?1?1m?L??3?v0121,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得mv0?EP??2mv12,222q2上两球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故mv0?2mv1,解得v1?解得EP?1212,B错误C正确;因为B受到mv0,此时电势能最大,动能最小,故动能最小为Ekmin?mv044的电场力恒向右,B一直向右运动,电场力一直对B做正功,所以B球的速度大于v0,D错误.

1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长2m,以2m/s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现将一小物块以3m/s的水平初速

度从A点冲上传送带。若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g取10m/s,则小物块运动至传送带右端B点所用的时间是

2

9

A.0.5s B.0.9s C.1.2s D.1.5s

17.如图所示,我国的“嫦娥二号”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经多次变轨,从轨道Ⅰ最终进入距离月球表面

100km,周期为118min的近圆工作轨道Ⅲ,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要进入月球轨道,在地球上的发射速度一定要大于第三宇宙速度 B.卫星在轨道Ⅰ上经过P点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Ⅱ上经过P点的速度 C.卫星在轨道Ⅰ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大于在轨道Ⅱ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Ⅰ运动的周期大于在轨道Ⅲ上运动的周期 【答案】 D

【解析】第三宇宙速度是卫星脱离太阳的引力的速度,而卫星要进入月球轨道,在地球上的发射速度一定要小于

第二宇宙速度,A错误;卫星从轨道Ⅰ进入轨道Ⅱ,在P点需减速。动能减小,速度减小,B错误;卫星在轨道Ⅱ上的P点和在轨道Ⅰ上经过P时所受万有引力相等,所以加速度也相等,C错误;轨道Ⅲ的半径比轨

r3道Ⅰ的半长轴小,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2?k,卫星在轨道Ⅲ上的运动周期比在轨道Ⅰ上的短,D正确.

T18.在真空中的光滑水平绝缘面上有一带电小滑块.开始时滑块静止.若在滑块所在空间加一水平匀强电场E1,

持续一段时间后立刻换成与E1相反方向的匀强电场E2.当电场E2与电场E1持续时间相同时,滑块恰好回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