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记录 下载本文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记录

苏会贞:今天,我听了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收益匪浅,下面就这一节课发表一下自己浅陋的见解,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 识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数学课本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哪个大、哪个小呢?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比较面积大小,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在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推、比较、测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

2. 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法、重叠法比较面积的

大小,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表象的建立。

不足之处,练习题应准备的再充分些,要有基本练习、辨析练习、拓展练习等。教师的课堂语言再严谨些、精炼点会更完美。总之,本节课廉老师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刘光兰:我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受益非浅。现在就王老师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从理解\面积\概念,到用不同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单位\要统一,到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环环紧扣。尤其在理解\面积概念\时,从初步感知--引出面积概念--再次认知,进一步巩固面积概念。

二、回归生活的数学让学生学得更有\味\了。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让学

生找找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学生热情高涨。 三、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进行充分的数学时间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出示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长方形,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利用学具动手探究,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两个长方形的摆的图形形状不一样,比较不出面积的大小,摆的图形一样,才能比较出两个长方形的大小。通过活动,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后,再出示1平方厘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再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近似1平方厘米,使学生在活动中建构了知识,接着轻松地学习了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不足之处:在认识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时,增加不封闭图形,加以对比指出它们的面积,认识到不是封闭图形就没有面积。 总之,整节课的设计,师生的体验是愉快的,尤其是学生,在感到很好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课堂充满着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