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1 下载本文

《三、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比如: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

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

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

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预习课本,问:同学们观察了图后有什么发现?

(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将代表性的猜想与假设列在黑板一侧进行归类。

4: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选择研究对象:取水、木块、铝块作为研究对象 (2)选择器材:实验中应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3)实验过程: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5: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分别用大小不同的木块、铝块和体积不同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39页的表格中。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测水的质量与体积时是先测体积呢?还是先测质量?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最小)

6:分析与论证

问:通过实验,是否验证了你的猜想?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还有哪些收获? 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水(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它们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出跟着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发现:水、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师述:“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 这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我们将它命名为——密度。

教师补充:从数学除法的意义可以知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的质量”,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师生一起归纳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的来源,读、写及表达的物理意义。 密度=质量/体积

单位:质量的单位有g和kg;体积的单位对应有cm3和m3则密度对应的单位是g/ cm3

及kg/ m3。

单位的互换:1 g/ cm3=103 kg/ m3 7:学生观察课本40页密度表。 从密度表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教师总结:

1、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2、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水和冰密度不同。 3、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水的密度是1.0×103 kg/ m3,表示1 m3的水质量为1.0×103 kg。(这一数据要记忆) (三)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四)板书设计: 探究——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3:单位:g/ cm3及kg/ m3。

4: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 kg/ m3,表示1 m3的水质量为1.0×103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