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心理学知识点 下载本文

知识点内容要点 专题一 了解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2、人的心理包括个体心理和群体(社会)心理,个体心理包括认知系统、行为调控系统、心理属性系统。 3、心理学产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心理学的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统治心理学界半个世纪;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他的本能理论被认为是对人类的自尊心的第三次打击。认知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西蒙,是当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5、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伦理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等)、个案研究法等。 7、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个体的生活、人际交往,学习和以后的教育工作,有助于个体的心理成长等。 8、个体对心理的认识或心理的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专题二(1)认知系统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基本特征是其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按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而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活动性等,和个体自身的需要、兴趣、爱好等。 3、维持有意注意的措施有:一是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二是活动的组织结构。三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对所注意内容重要性的认识。四是相关经验的丰富程度。五是个体对内外干扰的抵抗能力。 4、注意的品质有注意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6、感觉依据感官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依据刺激物的性质可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7、知觉依据事物的性质可分为空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依据主要的感官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等。

8、个体的感受性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一般来说,弱刺激能提高个体的感受性,强刺激能降低个体感受性。 9、感觉适应是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个体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感觉对比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物的作用下,个体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如月明星稀,先吃了苹果再吃糖,会觉得糖更甜等。

11、联觉是指在刺激物的作用下,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红色引起暖的感觉,蓝色引起远的感觉等。

12、后像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映像依然会暂留在头脑中的现象。

13、知觉规律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错觉。 14、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把对象从知觉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现象。

15、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把不完整的知觉为完整的、把小的事物组合成大的事物的现象。 16、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运用经验去理解事物,并给它起一个名字的现象。

17、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如距离、强度、时间、维度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头脑中的知觉映像依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现象。 18、错觉是指对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19、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阶段。再现又包括回忆和再认两种形式。

20、记忆按所记事物的性质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抽象或词语记忆;按记忆时间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 / 4

21、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有10点。

(1)时间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记内容总是趋于减少的。个体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2)材料的重要性。凡是能引起主体兴趣,符合主体需要和动机,在主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含熟悉),其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3)材料所处的位置。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的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材料的性质。一般来说,直观形象的材料比抽象材料忘得慢一些,视觉材料比听觉材料、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有韵律的材料比无韵律的材料、系统的材料比凌乱的材料要记的效果要好多了。

(5)材料的数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识记所用平均时间和精力就越多。 (6)记忆方式方法。良好的方法如采用双重编码法、过度学习法、记忆术等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 (7)识记的任务和目的。明确具体的目的和任务,使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更小范围的明确内容上,而减少做无用功,所以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8)记忆线索和情境。在识记时设置了记忆线索和明确记忆情境的材料,在再现时效果较好。 (9)复习方法。有良好的复习活动的材料记忆效果较好。要及时复习,有规律地经常复习。研究也表明,如果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动员多种感官参与,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去复习,那么复习的效果要更好。将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起来反复进行,发现复习的效果大大提升。

(10)个体的身心状态和专注程度。良好的身心状态和高度的专注程度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 22、想象是人脑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依据是否有预定目的而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后者又依据新形象新的程度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23、思维是人脑对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的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点。

24、思维依据进行时的凭借物不同,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依据步骤和依据的明确性而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依据进行的方向而分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依据创造性而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25、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26、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分类和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最最基本的过程,其它过程均建立在两者的基础之上。

27、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2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呈现情境、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原型启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个性品质和信心、知识经验、动机和兴趣等。

专题二(2)行为调控系统

1、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直接的内在动力。动机简单地说,就是需要+诱因。

2、动机有多种分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等。

3、成就目标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不同的成就动机和强度使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行为去追求成就。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两种动机在个体身上都有,但所占比例不同。

强化理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 ,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从事某种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这种活动。否则,如果他认为自己对某种活动无能为力,那么他就不会努力去做这个事。

归因理论:人们常常用各种原因来解释行为结果的成败,其中主要有6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它们分别归属于稳定性、可控性、内外性三个不同的维度。个体到底将自己的成败归于什么因素,受同类人的相应信息、先前的观念或因果图式、能力的自我觉知,前期经验,教师或权威人士对学生行为的期待、奖惩和归因,学生自信程度和性格类型、教育训练

2 / 4

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其后学习行为的坚持性和对未来活动结局的期望。

4、一般来说,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的。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能提升个体的行为效率。当然这种关系还受到任务性质和难度的影响。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个体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这7种需要又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缺失性需要,包括从低到高的前四种,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和种系的延续。如果不能满足,个体将不复存在,而一旦满足,其需要强度就会急剧减弱,不再成为此时个体行动的推动力。另一种是成长性需要,包括最高级的三种,它们不是个体存在所必需的,但一旦满足,将使个体生活得更好。而且,它们的力量因获得满足而得到增强。

(3)这七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只有低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而高级需要产生后,为了满足高级需要,个体可能忍受或阻止低级需要的满足。

(4)各层次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呈金字塔状。

6、自我意识。自我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现实自我、理想自我、镜像自我。

7、自我意识形成的途径有:一是通过认识别人,把自己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二是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及言行表现来认识自己。三是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

8、情绪是指个体对事物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性需要而产生的内在体验。情感是指个体对事物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性需要而产生的内在体验。

9、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心境是指微弱的、长久的、弥散性的情绪状态,即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心情。激情是指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在激情状态下常常出现意识狭窄、生理衰竭的现象。应激是在个体突然意识到身处危险时所体验到紧张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会急中生智或惊异失措。

10、表情包括: 面部表情、姿势表情、言语表情。 11、情绪形成图

12、主要的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指运用道德标准评价事物时体验到情感。理智感是指伴随认知活动所体验到的情感。美感是指在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所处环境 身心状态 情 绪 生理唤醒 主观体验 事物 认知评估 表情 个体需要 认知模式和原有观念 13、意志是指自觉确定目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 14、意志是相对自由的,即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个体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

15、意志行动包括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做的事有解决动机冲突、选择方法、制定方案;第二个阶段是最能体现意志品质的阶段,要做的事有开始行动、克服困难,正确对待成败。 16、动机冲突有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和趋-避动机冲突三种。

17、意志的品质有: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毅性和意志的自制性。相对立的品质分别是武断性和受暗示性、犹豫不决和草率决定、半途而废和顽固性、任性和怯懦。

专题二(3)心理属性系统

1、气质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中的稳定的、典型的动力特征的总和。

2、气质有四种类型,分别对应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依次是胆汁质(强、急)、多血质(快、活)、粘液质(静、慢、倔)和抑郁质(细、弱),分别对应兴奋型、灵活型、安静型、抑制型。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