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词复音词词的本义词的引申义 - 图文 下载本文

第二講

一 古漢語詞彙

古漢語詞彙的構成(單音詞/複音詞)

單音詞和複音詞

古漢語辭彙,按語音形式來劃分,可以分為單音詞和複音詞兩大類;按詞素多少來劃分,可以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兩大類。所謂單音詞,就是只有一個音節構成的詞,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是一個字。單音詞當然只有一個詞素,所以就必然是單純詞。

1、

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

《詩經》、《論語》、《孟子》等先秦古籍中,單音詞約占2/3;從使用的頻率看,單音詞要占到90%左右。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篇》)

意志不堅強的人,智慧就不通達;言語不誠實的人,行為就不果斷。 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夫欲其母之死者,雖死亦不能悲哭矣;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矣。(《淮南子·說山訓》)

2、一詞多義現象突出。 祝

“祝賀”、“祝願”

祭祀時掌管向神禱告的人:諸侯祝各自奉祠。《史記·封禪書》 泛指禱告: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戰國策·趙策》 詛咒:愛我者惟祝我,使我速死,無及於難。《左傳·成公十七年》 育

生育:婦孕不育,失其道也。《周易·漸》

撫養: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詩經·小雅·蓼lu4莪》

生長,成長: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孟子·滕文公上》

3、在閱讀古書的時候,必須注意不要把古文中兩個相鄰的單音詞,當作現

1

代漢語的一個雙音詞來理解。如: 1、消息盈虛,終則有始。(《莊子·秋水》) 消,消亡;息,生長。

2、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不辨,(“辨”通“辯”,巧言,善於表達。)何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身,親身;體,實踐。今成語有“身體力行”。

3、《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黃瓊傳》) 其,他的;實,實際情況。

4、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登池上樓》) 5、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漢書·霍光傳》)

6、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左傳·宣

公十五年》)

7、案事發奸,窮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為能不及翁歸。(《漢書·尹翁

歸傳》

古代漢語單音詞發展為現代漢語雙音詞,主要有三種情況。 1、換了完全不同的詞:目--眼睛 眠--睡覺 2、增加詞頭詞尾:老虎 兒子

3、利用古代兩個單音詞作為詞素合成一個複音詞:消息 睡覺

複音詞

複音詞中有一部分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單純詞,如:倉庚、蒹葭等,大多數是由兩個詞素構成的合成詞,如:天子、艱難等。

有兩種複音詞值得注意 一、聯綿詞

聯綿詞,舊時稱聯綿字或連語,是一種雙音節單純詞,在古代漢語辭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詩經·周南·關雎》

按照語音上的特點,古漢語聯綿詞可以分為如下四類: 1、雙聲聯綿詞:參差、踟躕、留連(留戀不願分開)

2

2、疊韻聯綿詞:窈窕(美好貌)、蹉跎(失足、顛蹶)、婆娑(舞蹈) 3、雙聲兼疊韻聯綿詞:

輾轉(心有所思,臥不安席,反復不定) 繾綣(情意深厚、纏綿,固結不解) 燕婉(舉止安閒和順) 4、無雙聲疊韻關係的聯綿詞,如: 跋扈(專橫暴戾) 狼藉(散亂)

在這四類中,以有雙聲或疊韻關係的聯綿詞最為常見。

記錄聯綿詞的兩個字,一般來說,僅僅是用來記錄詞的音節的,是純粹的表音符號,只有合起來才有意義,而同一個聯綿詞,用文字記錄下來,可以有多種寫法,不能拆開來照字面解釋。如:

1、城中死者,無慮五、六萬。(邵長蘅《閻典史傳》)

“無慮”在古漢語中是一個疊韻聯綿詞,是“大約”的意思。不能看作是“無”和“慮”兩個詞的結合體。古書上又寫作“亡慮”、“勿慮”、“摹略”、“莫絡”、“孟浪”等,都只是標音符號,不能根據字面來理解。

2、計猶豫未有所決。(《漢書·高後紀》)

北齊顏之推說:“隴西謂犬子為猶,吾以為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猶豫之所以為未定也。”唐初孔穎達說:“猶,貜屬;豫,象屬。此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豫。”顏師古又說:“猶,獸名,善登木。此獸性多疑,常居山中,忽聞有聲,即恐有人且來害之,每豫上樹,久之無人,然後敢下。須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決者稱猶豫焉。”其實,“猶豫”也是一個聯綿詞,不能拆開來理解。古書上又寫作“由豫、由與、猶予、優予、猶與、遊移、夷猶”等。同一個聯綿詞常有多種書寫得形式。“委蛇八十三形,音同而義相邇;崔嵬十有五體,音近而義無殊。”(符定一《聯綿字典·凡例》;朱起鳳《辭通》)

偏義複詞

或稱為偏義詞,它是由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素構成的複合詞。在表達上

3

只用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另一個詞素的意義只是作為陪襯,湊一個音節。正是因為這類詞的意義偏落在一個詞素上,所以稱為偏義複詞。

“園圃”、“弟兄”、“緩急”、“動靜”、“成敗”、“安危”、“得失”、“作息”等: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漢書·竇融傳》)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東南飛》)

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司馬遷觸天子喜怒。(柳宗元《答韓愈論史官書》)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本義

所謂詞的本義,就是一個詞本來的意義。

從名稱上看,照理說應該是一個詞最初在語言中出現時所表示的意義。但是漢語的產生,至少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一個詞在漢語中最初的原始義,現在已無法推測。因此,一般所說的本義,只能是在用來記錄這個詞的文字形體上反映出來,並在現存的早期文獻資料中使用過的意義。

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中的詞的,而漢字又是表意文字,因此,漢字的形體往往能反映造字時代語言中某一個詞的本義。例如:

4

【習】《說文》數飛也

“習”的本義是鳥反腹地飛,由本義隱身為(2)複習、練習;由複習、練習引申為(3)熟悉、通曉;又由本義引申為(4)習慣、習俗,因為習慣、習俗是由反復多次的行為形成的。

《禮記·月令》:“鷹乃學習。”

《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戰國策·齊策》:“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 《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萬】

在古代漢語中經常用作數詞,也指一種舞蹈的名稱(《詩·邶風·簡兮》:“方將萬舞”,孔疏:“萬,舞名也”)。但從古文字形體看,象一種毒蟲的形狀。上面的“艸”,不是草字頭,而是象毒蟲的兩隻螫,下部象毒蟲的身子和尾巴。是一種蠍子一類的毒蟲。《左轉·僖公二十二年》:“君其無謂邾小,蜂萬有毒,而況國家乎”(君王不要認為邾國小,蜂和萬尚且有毒,何況一個國家呢)。由此可知,“萬”的本義是蠍子一類的毒蟲。讀釵的去聲,後來寫作“蠆”。 “何” 【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