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心里品质 下载本文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心里品质

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新的概念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都应该是良好状态,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现在的父母一般都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有所忽视。学前期是人生旅程重要的奠基时期,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成功,此时迈出的第一步至关重要,而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乃是第一步的关键所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儿童出生后第四年到第六年,是儿童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幼儿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那么导致幼儿产生自卑、孤僻等这些心理的原因是什么?作为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请看下面的事例:钢琴班刚刚下课,6岁的妞妞就兴冲冲地跑到妈妈跟前,而妈妈却阴沉着脸,给她递上水和蛋糕,转身就走。妞妞低着头急忙地跟在妈妈后面。路上,妈妈边走边生气地说:“你那段乐曲怎么老弹不好呢?x x 就做得比你好,别人的孩子就是聪明些,你以后给我认真点,我花那么多钱不是让你来好玩的……”妞妞辛苦了两个小时,满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表扬,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妈妈的一番数落,她心里好委屈、好难过,甚至对学钢琴失去了兴趣。在家庭教育中,像这样随意伤害孩子心理的事例屡见不鲜。

父母只知道盯着孩子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甚至忘记了他(她)还只是个孩子;有的父母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发脾气,不给孩子一点面子;有的父母一味地对孩子的学习严格管教,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方法简单,动不动就对孩子吼叫,或讽刺、挖苦,甚至在批评孩子时表现出厌恶、轻蔑,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使孩子顿生失落和自卑感;还有些家庭夫妻不和睦,父母情绪好时,相互在孩子面前争宠,争功劳,而一旦发生摩擦,就将孩子作为出气筒。这些伤害孩子心理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家长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 方面做起。

一、 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要融洽和睦,团结友爱,这对陶冶孩子的心情和情感十分重要。父母要有一定的追求,生活积极乐观,对人宽容,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会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父母还应注意教育方法,坚持说理、善于引导,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对孩子爱而不娇,严格而民主,自由而不放纵。

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乐于与家中亲人交往,使孩子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保持密切的关系。如:要经常与父母说话,进行交往,还要经常同爷爷、奶奶等其他人进行交流,有同他们一起说话,做事玩的愿望。

其次,要引导孩子与家中的亲人进行平等的交往,不能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凌驾于父母或其他长辈之上,任意使唤,随心所欲地让别人为他服务,不满意就乱发脾气,要教育孩

子尊重家中的亲人。与此同时,家中的长者也必须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和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关系融洽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二、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拉曾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的资产,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的弹性。”可见,自信能将人带向成功的彼岸,作为家长应注意时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首先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自信。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仔细观察,有针对性地施教,在幼儿期对幼儿的表现要以鼓励、赞扬为主,否则,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压抑孩子个性的发展,对孩子的进步,家长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并鼓励孩子不断努力。对于孩子的缺点,则耐心地帮助她,使她乐意接受。

其次,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两岁就开始萌发个体意识。在家里,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自己的活动场所,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和想象去玩,当他们完成某项活动时,如画画、搭积木、拼图,即使并不完美,家长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家长应尽可能耐心地给予圆满回答,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孩子提供一个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的机会。如:要什么样的衣服、去哪儿玩等。对于幼儿进行的特长方面的培养作为家长的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趋向,合理地选择,让幼儿主动积极、愉快地学习,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还要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抹桌子、洗手帕等。使其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成就感,自信心,逐步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识。父母应注意孩子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变化,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应给予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

三、 重视孩子生活的独立性和活泼开朗性格的培养。科家马斯洛曾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人对待挫折的态度。”而幼儿对挫折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教育和影响。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体质差,能力弱小,疼孩子就包办代替,也不能因为怕孩子做不好费时费力太麻烦,图省事就包办代替,在过度保护下长大的孩子依赖性强,耐挫折能力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作为家长,首先应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父母应有意识地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做一些有困难的事情,过一段艰苦的生活,受一点失败或挫折,并教育孩子学会正视困难,失败与挫折,勇敢地承担一切后果,并迅速从沮丧、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

在孩子面临困难或需要解决问题时,家长应给予语言和态度上的鼓励与支持,使孩子逐渐形成对待挫折的积极态度和正确可行的方式,尽早靠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首先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培养和发展其积极的情感。

需要是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家长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尊重和满足其合理的精神需要,如:家长要随时以亲切的微笑、和蔼的面孔出现在孩子面前,跟他们亲切地交谈,适度地给他们以抚摩、搂抱等,让他们获得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

其次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和氛围,如家长要多带孩子串门,允许和欢迎孩子带小朋友到家里玩耍,并注意教育孩子在交往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使孩子在情感上学会与人分享快乐;

另外家长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多带孩子外出旅游,多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体验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动手和思维的能力,让他们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中获得开朗的性格。

陶行知说: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如今儿童的心理学教育问题在当代的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是相一致的。它不仅表现在如何对待儿童的情绪,行为和心理问题,而且,应该考虑在一种广泛意义上来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