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己杂谈》:对系统与循环的感悟 下载本文

《为己杂谈》:对系统与循环的感悟

由于上司的推荐,我有幸能够拜读到许景新先生的著作--《为己杂谈》,细细阅读后不觉掩卷沉思,而后再怀期待的心情再回味一遍,我可谓收益颇多。

这是一篇以企业管理者角度的关于企业管理哲学的书,以许先生的话说,他是以一个“利己”的出发点写的。书名为《为己杂谈》,但这似乎又是一本矛盾的书,因为翻开书你根本找不到教你如何上下其手巴结他人、自私好利、背信弃义,而是诱导读者以系统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引导事情向有益的循环发展。目光短浅的人,难以以系统的角度去考虑身边的人和事--我们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齿轮,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尽管由于眼光与触及的关系我们不得不从自身的所立点出发思考问题,但宥于自身,无法以全面和辩证思维考虑问题,则难免会成为一个走歪道、不负责任、心中只有自己的人。

许先生使用的是系统的角度看待人际关系的。我们身处社会关系网之中,所做的任何事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人产生有益的或者有害的影响,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称作外部性。我们在消费以及企业管理者在生产决策时,都必须考虑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如常见的“二手烟”和企业排污,如果一味地自私,最终会受到他人的制裁、法律的严惩。书中指出,企业管理者应做到“心中有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书中关于如何处理“责任与人情”(第十章)、“道、术、变”(第十四章)、“怎样适应社会需要”(第二十章)以及“企业内部的协调”(第二十三章),其中蕴含的辩证学思维让我重拾古代贤者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敬畏之心。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是天地人和五行,其中五行属性中均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而且自成系统与循环,书中阐述的道理和列举的例子,让我领悟到自身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事实,需要时刻怀着敬畏之心去思量和钻研处理周边的人和事。

以系统的角度看待人与事后,使用循环的哲学思维处理和推动这些关系。有人形容社会就是一个“大漩涡”,确实,如今的社会给人一种纷繁复杂和眩晕的感觉。但在书中,社会却被完整地勾勒出来:社会的运作不是笔直向前的,而是向DNA那样螺旋向上的。推动社会向前的就是我国古代哲学提出来的概念--“道”。“道”具有推动社会向前的力量,而失信、违法、犯罪等“歪道”,并不属于“道”的范畴,因为它们对社会的发展是有阻碍作用的。以自身“为己”的角度出发,如何推动社会向良性的循环发展,就是做人与企业管理的哲学,也是许先生想要重点阐述的。书中提到以前在经营中“舍弃10万,而后后获得100万的收益”的例子,就是舍弃短暂的利益,以系统和循环的角度处理问题。企业与供应商和批发商

的关系都应该是长期良性的,这有利于减少重新寻找合作伙伴的转移成本和谈判成本,打着“一锤子”买卖的理念去经营企业而罔顾他人的利益都是难以长久的,失去诚信的行为也如“自断后路”,是难以为继的,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更坏的是,一旦形成恶性循环让我们不得不以十倍百倍的努力去纠正,如近年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引发国内对婴儿奶粉的恐慌和海外购奶粉的热潮,“邪门歪道”导致社会对国内食品安全信心的分崩离析,短期内难以重建。不过重建的办法也很简单--国内的企业诚实守信不欺瞒消费者,并持之以恒,站在企业者的角度面临抉择的时候,毅然地走良性循环的那条分支路线,但这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去纠正。

达到良性的循环,管理人的方面也会显得得心应手,最终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如前文所述,当我们事业足够开阔能够跳出狭隘的利欲昏心后,“看到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一条时断时连的链,而是一条连续的闭合的环。其自成一个循环,当我们对其他人好,周边的人反过来又与我为善;在别人背后“捅了一刀”,不久后别人又会还上“一记闷棍”。理解后,当我们面对如何管理人时,就不会陷入随意和混乱。“如何善待人才”、“任人唯贤”、“用人不求全,使人犹使器”、“能者上、庸者下”这些用人理念自然而然地派生。

如今世界分合骤变,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被人为分割的、碎片化的社会片段。《为己杂谈》一书,从自身“为己”的角度出发与人为善,又不宥于狭隘,以系统和循环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其中蕴含的辩证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让我重拾中国古老的智慧,回到如何做人,重新建立自省的思考上。如今我从业已逾三载,面临日益错综复杂的人和事,曾经也倍感乏力与无助,也曾经自私地想“独善其身”,许先生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广阔的一片视野,让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