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第二十三课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读准“仞、惩、塞、迂、荷、厝、孀、龀、匮、亡、箕畚”等字的读音。 2.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

3.领悟本文对比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一:情境型

【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大家知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一堂课,我们就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同学们要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具体了解愚公的精神。

导入二:激趣型

【设计意图:用动画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

同学们,动画中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对,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大家想对他了解更多吗?让我们共同走入课文。

课堂实录

一、名家说“寓言”。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常识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教师讲解:关于“寓言”,很多文学大家都有过精彩的论述: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今天,我们就来研习一则选自《列子》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文题解读。

⒈教师设疑:阅读文题,猜猜看,“愚公移山”告诉了我们关于本文的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愚公”;本文会讲述一个关于“移山”的故事;作为一个故事,应该交代“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如何移山的、最后山被移走了吗等等情节。…… ⒉初读文章,读准字音。

要求:初读文本,正音正字,尤其注意读准“仞、惩、塞、迂、荷、厝、孀、龀、匮、亡、箕畚”等字的读音。 教师板书:

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荷(hè) 厝(cuò)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箕畚(jī běn) .......⒊再读正音。

要求: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另三人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⒋师生赛读。

要求: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⒌学生译读。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读出句子的节奏及文章的大致意思。 教师提示:

⑴句子的节奏:(教师指导: 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明确: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⑵重点词语的意思: 长息:长叹。 穷匮:穷尽。 苦:愁。

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

陇断:即垄断,高而不相连的土墩子。 二、文意解读

【设计意图: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为下面理解人物的精神打下基础。】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阅读文题,猜测本文会写如下内容: ⒈本文的主人公是“愚公”。

⒉本文会讲述一个关于“移山”的故事。

⒊作为一个故事,应该交代“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如何移山的、最后山被移走了吗等等情节。 ……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深读文本,验证一下我们的猜读是不是正确的,另外,想想看,我们还有哪些内容没有猜读到。

教师设疑一:读文,想想看,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愚公 愚公之妻 智叟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和儿子 愚公的家人 愚公是理所当然的主要人物。

教师设疑二:愚公为何要移山?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合作探究,学生回答:

(1)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之迂” (2)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山体庞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人员少:只有五个人,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劳动艰苦:“叩石垦壤”。 工具简陋:“箕畚”。

路途遥远:“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教师设疑三:面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不同人物有不同看法和表现,文章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同学们总结出文中的对比。 合作探究,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⒈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对比。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