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组胚复习笔记 下载本文

第2章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特点:1)形态规则排列紧密2)具有明显的极性,细胞的不同表面功能和结构具有明显差别,游离面,基底面。3)无大血管4)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5)有基膜。 上皮组织的分类: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一、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和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保持光滑、减少摩擦、便于流动

2、单层立方上皮3、单层柱状上皮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5、复层扁平上皮6、浮层柱状上皮(结膜、男性尿道、大腺体的导管)7、变移上皮(排尿管道,盖细胞) 三、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1、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光镜最小分辨率0.2μm)

微绒毛:0.1μm,光镜下纹状缘。纤毛:5-10μm长,0.3-0.5μm。 2、上皮细胞的侧面

紧密连接:一般位于侧面顶端,冷冻蚀刻复型法。 黏合带(中间连接):15-20nm 桥粒:20-30nm,在皮肤食管等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发达。 缝隙连接:3nm,连接小体。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基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基膜较厚呈粉红色。镀银染法呈黑色。基板(上皮组织)、网板(结缔组织)

质膜内褶:光镜下成纵纹状,内含长杆状线粒体。主要见于肾小管。 半桥粒

第3章 结缔组织

由细胞(建成巨大白浆房)和细胞外基质(纤维,无定型基质,组织液)构成。

特点:1)细胞少,间质多2)无极性3)形态多样4)血管多5)由胚胎时期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

间充质细胞:大,成星形细胞间以突起相连接,核大卵圆形核仁明显,胞质弱碱性。 一、疏松结缔组织

特点种类多、纤维少、血管丰富;连接支持防御修复功能

1、细胞

1)成纤维细胞:常附在胶原纤维上,细胞大多突起,核大卵圆,着色浅核仁明显,弱嗜碱性。蛋白质分泌细胞超显微结构: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体。分泌生长因子,调剂如各种细胞的增殖与功能。

静止状态时为纤维细胞,细胞小长梭形,核小细长着色深,胞质少嗜酸性。创伤情况下,可逆转为成纤维细胞,迁移至细胞外基质形成瘢痕组织

2)巨噬细胞:形态多样,核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含异物颗粒或空泡。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残余体。能够定向移动 作用:1)吞噬作用:特异性吞噬和非特异性吞噬

2)抗原呈递作用:抗原决定基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MHC)-II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3)分泌功能:分泌补体、溶菌酶、多种细胞因子(白介素1)

3)浆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细胞卵圆形,核圆偏向一边,异染色质呈粗块状,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嗜碱性。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体。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4)肥大细胞:源自骨髓的嗜碱性粒细胞祖细胞。细胞卵圆,核小而圆,居中。充满嗜碱性分泌颗粒(组胺,肝素,嗜酸、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被醛复红染为紫色。(异染性水溶性)分泌组胺、白三烯,是局部毛细血管微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强、组织液渗出,造成局部红肿。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杀菌,反抗过敏反应)趋化因子。肝素,抗凝血。 5)脂肪细胞:分泌瘦素。通过下丘脑,抑制食欲。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细胞 7)白细胞 2、纤维

1、胶原纤维:0.5μm-10μm,较粗,嗜酸性,粉红带状。成分是I型胶原蛋白,由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胶原原纤维→胶原纤维

2、弹性纤维:0.2-1.0μm,着色淡红,细。用醛复红可染为紫色。核心为弹性蛋白,外周覆盖微原纤维(原纤维蛋白构成)

3、网状纤维:0.5-2.0μm,成分是III型胶原蛋白,表面覆盖糖蛋白。粉红色,镀银染色呈黑色。 3、基质

1、蛋白聚糖:由氨基聚糖与蛋白质组成。氨基聚糖主要为,硫酸化(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酐素),非硫酸化(透明质酸)

蛋白聚糖聚合体:多个氨基聚糖连于核心蛋白,由结合蛋白连于透明质酸主干。 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能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基质得以扩散。 2、纤维粘连蛋白。3、组织液

二、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细胞少纤维多,纤维粗大排列紧密

1、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肌腱、腱膜、韧带。胶原纤维束,含腱细胞

2、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真皮、硬脑膜、器官被膜。胶原纤维纵横交织,含基质和成纤维细胞。

3、弹性组织:黄韧带、项韧带。弹性纤维束,含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三、脂肪组织

1、黄脂肪:皮下、网膜、系膜处。贮能库,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填充

2、棕色脂肪:新生儿和冬眠动物多见,主要分布于肩胛区,腋窝,颈后部。在寒冷刺激下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热量 四、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有星形突起)和网状纤维构成。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支架,其内细胞和液体可以自由流动,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

第4章 血液

健康成人约有5L,占体重的7%。抽取血液加入抗凝剂(肝素或枸橼酸钠)可分为三层:血浆(55%),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45%)。 血浆: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用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红细胞

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μm。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红细胞正常含量:男4.0-5.5×1012/L,女:3.5-5.0×1012/L。血红蛋白正常值HB:男120-150g/L,女110-140g/L。红细胞的形态具有可变性。原因是具有红细胞骨架,主要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成为血影。平均寿命是120天。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残留部分核糖体,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称网织红细胞。成人0.5-1.5%,儿童3-6% 二、白细胞

无色有核球形细胞,由骨髓入血后,以变形运动方式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

1.中性粒细胞

数量最多的白细胞。50-70%,10-12μm。核呈弯曲杆状或分叶状,2-5叶。杆状核或2叶核增多为核左移,反之为核右移,说明造血功能障碍。

胞质为极浅的粉红色,有紫色的嗜天青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氢酶,能消化吞噬异物。特殊颗粒为浅红色,是一种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也称防御素)。

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吞噬大量细菌后死亡,成为脓细胞。在血液停留6-8小时,结缔组织中存活2-3天。 2.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0-1%,10-12μm。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将核掩盖。属于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中性、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细胞合成白三烯。与肥大细胞源于同一种骨髓造血祖细胞。无嗜天青颗粒。存活10-15天 3.嗜酸性粒细胞

0.5-3%,10-15μm。核多为2叶,电镜下有长方形晶体。嗜酸性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溶酶体酶(杀菌),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火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具有趋化性和吞噬作用。停留6-8小时,结缔组织特别是肠道存活8-12天 4.单核细胞

体积最大,3-8%,14-20μm。核肾形或马蹄形或扭曲不规则,染色粒松散着色浅。因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有嗜天青颗粒即溶酶体。停留12-48,分化为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

25-30%,6-8.9-12.13-20。

小淋巴细胞核为圆形,一侧有浅凹,染色质浓密呈块状,染色深。胞质为嗜碱性,呈晴空样蔚蓝色,胞质中可含嗜天青颗粒。 T细胞(75%),B细胞(10-15%,不含溶酶体),NK细胞

三、血小板

2-4μm,100-300X109/L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双图圆盘状,可伸出凸起。中央部有蓝紫色的血小板颗粒称颗粒区,周边部呈浅蓝色,称透明区。寿命为7-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