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内部蒸发:水汽通过土壤孔隙扩散出土表,如干涸土壤。

措施:松土(培土):如潮湿土壤;镇压:如干涸土壤;深中耕:如积水土壤 4.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答:降水的形成条件:宏观条件:充沛的水汽和空气的上升运动

微观过程:云滴增长成为降水质粒的过程。

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云中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状态的饱和水汽压之间,发生凝结增长,存在冰晶效应,大小水滴的水汽转移现象。所以有利于降水形成。 5.影响水面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蒸发面的温度,饱和差,风速,气压,蒸发面的性质和形状 6.十雾九晴”、“十雾九雨”各指什么雾?

答:“雾兆晴天”、“十雾九晴”、“久雨见雾晴”,都指的是辐射雾。

“十雾九雨”指的是:平流雾、平流辐射雾

7.当气温为15.0℃时,饱和水汽压为17.1hPa,在气温为26.3℃时,饱和水汽压为34.2hPa,现测得气温为26.3℃,水汽压为17.1hPa,试求相对湿度和露点是多少? 解:∵ r= e / E×100%,据题意当t =26.3℃, 则:E=34.2hPa, e =17.1hPa ∴r =17.1 / 34.2×100%=50%

又当t=15.0,则E=17.1hPa,此时t=td (露点温度) 答:相对湿度为50%,露点温度为15℃。

8.温度为20℃,水汽压为17.1hPa的一未饱和气块,从山脚海平处抬升翻越1500m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求该气块到达山背风坡海平面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已知rd =1℃/100米,rm=0.5℃/100米,且温度为10℃,15℃,20℃,25℃时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12.3,17.1,23.4,31.7hPa,忽略未饱和气块升降时露点的变化)。 解:∵e=17.1hPa 当t =15℃时, 则水汽饱和:E15 =17.1hPa

凝结高度为:Zd =(20-15)×100=500米

T1500米=20-(1.0×500/100)-0.5(1500-500)/100=10℃ ∴t山背脚 =10+1×1500/100=25℃

r = e/E×100% =12.3/31.7×100%=39%

答:背风坡海平面上的气温为25℃,相对湿度为39%。 第五章 气压和风

1.在某山脚处测得气压为1013hPa,气温为19℃,山顶处气压为880hPa,气温为12℃,求山的高度。

解:由拉普拉斯压高公式: Z2-Z1=18400(1+αtm)LgP1/P2 可解

P1,P2为Z1和Z2分划为两点高度上的气压;t=(t1+t2)/2,为Z2和Z1高度间的平均气温(℃),α是膨胀系数=1/273。

2.空气主要受哪些力的影响?各有什么特点?

答: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它力是在空气开始运动后才产生和起作用的。

水平地转偏向力:北半球,与运动方向相垂直并指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南半球相反。只能改变空气运动方向,不能改变运动速度。

惯性离心力:离开曲率中心指向外缘,并与运动方向相垂直。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才起作用 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可以改变空气运动速度,不能改变运动方向。

3.三圈环流有关知识

低纬环流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极地环流)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三风四带:三风——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和南半球东南信风带)、中纬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四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4.一团气温为30℃,露点温度为25℃的气块从海平面开始翻越一座3000m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都降落在迎风坡,试计算翻山后气块到达海平面时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忽略未饱和空气作垂直运动时水汽压的变化)。

5.一块温度为20℃、露点温度为15℃的空气从海平面开始翻越一座2500m的高山,忽略空气作绝热变化时露点温度的变化,试计算该空气块翻山后到达背风坡海平面时的温度、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取湿绝热直减率rm=0.5℃/100m)。 解:已知山脚时t=20℃, td=15℃, 山高2500m 当空气块刚开始越山时,按rd上升,

到500m高度处下降了5℃,气温为15℃。此时空气达到饱和,即凝结高度为500m。 由500m向上,按rm上升,

到山顶时的气温为t=15-(2500-500)×0.5/100=5℃,

此时空气仍为饱和状态,水汽压等于5℃下的饱和水汽压,查表得:e =Et=5 =8.7hPa 空气块下降时,气温按rd增加,到山脚时的气温为 t=5+2500×1/100=30℃

若设下降过程中没有水汽的损失,到山脚时的水汽压仍为山顶时的水汽压。 e=8.7hPa, td=5℃

U=e/E×100%=8.7/42.5×100%=20.5%

答:到山脚时的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分别为30℃,5℃和20.5%。 第六章 天气学基本知识

1.什么是气团?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各季的天气有什么影响? 答:定义:指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

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影响我国的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主要),热带太平洋气团(主要),热带大陆性气团,赤道气团,热带南海气团。 a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主要):来自西伯利亚、蒙古地区。冬季可影响我国各地,夏季仅影响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在这种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寒冷干燥。 b热带太平洋气团(主要):来自热带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海洋气团。夏季,除西北部分地区外,全国各地均可受其影响;冬季仅影响华南与西南地区。该气团控制的地区常出现对流性天气。

2.何谓锋?锋面附近为何常为大风、阴雨天气?

答:定义: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称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

由于这个交接面上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冷空气下沉,将一部分能量供抬升暖空气所用,一部分能量供给大气运动,于是常见大风天气,而由于暖空气在爬升的过程中,绝热降温、冷却、水汽凝结,于是形成降雨,有时候还可以产生雷暴天气。 3.锋如何分类?各类锋的天气有什么异同点

暖锋:锋面坡度小,约为1/150 ;雨区较宽在锋前,多属连续性降雨。地面锋线移过本地后,天气逐渐晴朗,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冷锋:a 缓行冷锋:锋面坡度较小,约为1/100;雨区相对较窄在锋后,多属连续性降雨。锋线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风力减小。

b 急行冷锋:移速快,锋面坡度大,约为1/70;雨区窄,锋线过境时,往往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但持续时间短,锋线一过境天气立即转晴,但是气温急剧下降,气压上升。多出现在夏季。

准静止锋;其天气特征与缓行冷锋相似,锋面坡度小, 约为1/250;雨区宽;下绵绵细雨,锢囚锋:锢囚锋显著特征是在锢囚锋的两则均为降水,降水区域和强度大。锢囚锋分为:冷式、暖式和中性。

4.气旋和反气旋中的气流有何不同?为何形成截然不同的天气?

答;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流为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气旋:气流向低压中心汇集,迫使中心空气上升,绝热冷却,水汽凝结,成云降雨。 反气旋: 气流从中心向外流散,使地面高压中心对应高空空气下沉,绝热增温,相对湿度小,水汽蒸发,云消雾散。中心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不利于云雨形成,。

5.太平洋副高内部和周围天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内部多晴天。因为在副高控制的地区,有很强的下沉气流,有时出现下沉逆温。

西部和北部多阴雨天气,副高的北侧为中纬度的西风带,冷暖空气常在此相遇。由于气流辐合上升,在副高西北部, 形成云和连阴雨天气。

南部晴天,多台风。因为副高的南侧盛行东风气流。 6.副高的季节变化和短期变化对我国天气有何影响?正常年份副高在我国有何活动规律 答:(1) 季节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一般冬季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强度也弱,对我国影响较小;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强度较大,对我国影响也较大。从冬到夏,副热带高压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势力逐渐增强;而从夏到冬,

副热带高压则向南偏东方向移动,势力逐渐减弱。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我国大陆雨带也随之南北移动。

(2)正常年份副高在我国的活动规律:

6月中下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徘徊于20°N~25°N之间,高压脊的西端可达到120°E,江淮流域梅雨开始。

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第二次北跳,越过25°N,徘徊于25°N~30°N之间江淮流域梅雨结束,炎热盛夏开始;黄河流域雨季开始。

7月底8月初,副高脊线第三次北跳,越过30°N, 黄河流域雨季结束, 华北、东北地区雨季开始。

9月上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华北、东北地区雨季结束,黄河流域秋雨开始,长江中下游进入秋高气爽的天气。

10月旬,副高脊线第二次回跳到20°N以南,黄河流域雨季结束,长江中下游秋雨开始。 7.槽(脊)前后天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槽线前部,常有降水天气,槽线后部,天气好转,为晴朗天气。脊前槽后盛行干冷西北气流,多晴朗天气;脊后槽前盛行西南暖湿气流,易成云致雨。

第七章 灾害性天气

1.何谓寒潮?简述寒潮的标准、路径及对应的天气。

答:入秋以后,自北方向南爆发的强冷空气势如潮涌似的南下,称为寒潮。寒潮的标准: 国家气象局规定:由于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在24h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时,同时伴有六级左右的大风,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 西路:从新疆青海西藏入侵南下; 中路(西北路):蒙古到河套南下; 东路:从蒙古到内蒙古及东北南下。 东路加西路:东路从黄河下游,西路从青海南下

寒潮的天气在不同地方、不同季节不同,但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剧烈降温、偏北大风和降水。 2.什么是霜冻?霜冻和霜有何区别?霜冻的危害机理?霜冻可分为几种类型?霜冻的影响因子有哪些?目前生产上有那些防御霜冻的措施?

1)定义: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是植物在0度以下低温时体内冻结而产生的伤害。 2)区别:霜和霜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霜是由夜间辐射冷却,使地面和贴近地面的气层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露点温度低于0度)时,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直接在地面和地物表面凝华的白色晶体。由上可知,霜是由于低温产生的水汽凝华现象。而霜冻则是因短时间低温(温度在0度以下)使植物体内结冰而引起的植物冻害。 3)霜冻的危害机理:霜冻对植物的主要危害是植物体内细胞间隙中的水分结冰,吸取细胞中渗透出来的水分,并逐渐膨胀,从而使细胞因受冰晶的机械挤压,遭受到伤害,再加上原生质脱水,引起胶体凝固,使植物萎焉,甚至死亡。

4)霜冻分类:辐射霜冻、平流霜冻、平流辐射霜冻(混合霜冻) 5)影响霜冻的主要因子:天气条件、下垫面状况、地形的影响

6.措施:生产上防止霜冻的措施a) 选育抗寒品种,提高抗冻能力;b) 充分利用小气候差异,合理布局,适地适树;c) 冬前增施磷钾肥,可增强植株健康和抗寒力;d) 改进管理技术,及早作好越冬准备。

防御霜冻的物理法:熏等烟法;灌水法(或喷水);覆盖法;包裹法;直接加热法;吹风、飞机搅动

3.梅雨的标准:根据有关台站提出的标准为:凡在5月下旬到7月底,在29—30°N范围内(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有地面锋系经常活动,连续两候有6天以上雨日,参考长江下游两岸各站候平均温度基本稳定在22℃以上,作为梅雨开始期。当地面锋系及主要雨带北移到黄淮流域,该区5日内雨日在2天以下,长江下游两岸各站温度明显升高,天气酷热,南风风速加大,即算梅雨结束。

第八章 气候与中国气候

1.气候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于几大要素 辐射因素、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人为因素 2.柯本气候带如何划分?各气候带有什么特征?

柯本气候带:以气温和降水作为基础,参照自然植被分布,将全球划分为11个气候带,每个半球有6个气候带。

a赤道气候带:高温多雨,降水多为对流雨,一年四季都是生长期,植物资源应有尽有,是世界上气候资源最丰富的地带。

b热带气候带:是世界上最热的气候带,夏季雨热同期,盛产粮食作物,是世界上粮食作物丰富的气候带。

c 副热带气候带:高温少雨,东岸常湿润,西岸常干燥,少植被,多沙漠 、盐碱地。 d 冷温带气候带:大陆西岸: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大陆东岸:为干燥的大陆性气候。 e 极地气候带:苔原气候、冻原气候

f.暖温带气候带:夏季具有副热带气候带的特点,冬季具有冷温带气候带的特点 3.中国气候在下垫面因素方面有哪些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下垫面因素(地理因素):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造成不同的冷热源:夏季,大陆为热源,海洋为冷源;冬季,大陆为冷源,海洋为热源。 影响天气系统:夏季大陆为热源,有利于大陆低压的形成和发展,海洋为冷源,有利于高压的形成和发展;冬季则相反。

影响大气环流: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因素不同,使我国夏季盛行夏季风,冬季盛行冬季风。 引起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同:海洋上夜雨多于昼雨,冬雨多于夏雨;陆地则相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本身形成的独特的气候:盆地气温年较差大;高山则热量少、温度低、降水量多(形成垂直气候带)。

山脉对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高大山脉常成为气候的自然分界,如秦岭山脉。影响邻近地区降水量,使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特别时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如武夷山。) 高原对气候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高原的屏障作用、对气流的分支作用和动力抬升作用等对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也显著。

4.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季风明显

a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地区为偏西风,其它大多地区为偏北风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我国多数地区为东南风到西南风。持续时间各地不同,从南到北,夏季风持续时间缩短,冬季风持续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