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2) 下载本文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一集《这个宰相不寻常》

第八周(10/17—10/2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留给后人的传世名句。然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成员,王安石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文学,更在于政治,在于改革,在于变法。

作为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以主持“熙宁变法”闻名于世。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又戛然而止的大改革,将王安石这个名字与“变法”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他生前位极人臣,身后骂名滚滚的传奇命运。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公元1086年,这位66岁的江西老人究竟是如何将传奇进行到底的?他的是非成败、千秋功罪,到底应该如何评说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走近王安石这个“唐宋八大家”中最为独特的传奇人物,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一集《这个宰相不寻常》,敬请关注。)

从今天开始讲唐宋八大家中最独特最不寻常的一家——王安石,他的官最大,也最具争议,两次任宰相,两次被罢免,这种经历独特,褒贬不一。为什么这个人不寻常呢?今天一讲到他,就会想到变法。他与变法等同了。王安石的确是有影响力,他的变法影响力更大,甚至影响到八九百年后的二十世纪。

历史评价他不寻常,第一个不寻常表现在古今中外赞不绝口,1908年百日维新失败十周年,光绪与慈禧去世,梁启超评价他这个人就像湖泊,就像高山一样高尚,几千年了,要说中国有一个最完美的人,这人定是王安石。改革变法对梁启超生存的时代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1906年离俄国革命还有十年,列宁与同志们讨论土地政策时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他的改革高度赞同。1944年,华莱士评价王安石说,说他当年实行的青苗法对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扭转有参考价值。这令中国的官员震惊。在中国古代的宰相一次的变法对二十世纪产生这样的大影响,这不是偶然的事,能够对美国农民都发生作用的政策是多么好的政策,应该为他鼓掌。

但是,我要说,我们都错了,王安石推行改革到现在,八九百年里,骂他的人比鼓掌的人要多得多。这些骂声高,骂得惊心动魄。所以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大,评价也不寻常。宋钦宗1127年,二位皇帝被抓走,得有人来为此买单,赵构一找,就说“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是他诽谤前辈,是北宋灭亡的万恶根源。有人说“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炎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此言遇公最明矣。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最昏庸最无能的是宋神宗,最坏的奸臣就等于王安石。对王安石的诋毁以至于此。宋有笔记编故事说他出生时,有獾从家门屋里跑过,跑过时,王安石出生了,小名就叫獾郎。糟蹋到这份上了。作为宰相,对他的评价全是否定的。这是第一个不寻常处。有人捧上天,有人踩在脚下。

1

(北宋时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与前朝相比,官宦士人的俸禄待遇非常优厚。士大夫们普遍追求高雅而又奢侈的生活方式。很多官员的家中不仅妻妾成群,还蓄养着不少的歌姬舞女。朝廷对于这种现象不仅不会干涉,事实上还鼓励有加。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当中,贵为一国宰相的王安石,却始终坚持一夫一妻,终其一生,他始终不离不弃,没有出妻纳妾。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种违背世俗常规的做法,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第二个不寻常是,婚恋观念不寻常,一夫一妻,不离不弃。他曾做过知制诰,负责起草文件诏书的。官不是特别大,内容却非常深刻。王安石一点都不心花,一天正办公呢,突然有人端茶,一看是女子,不认识,哪来的?吴夫人赶快来解释。这是买来的小妾,来侍奉的。王安石吃惊呀,问她从哪里来,什么出身哪?因为她端庄,原来丈夫也是将军,水路运粮,船翻了,卖完了家产,顺带卖了她。花了90万,王安石难过,叫她丈夫来,有话要说。叫他带回夫人,再困难也不能卖老婆呀,90万不要了,就让他回家重建家业,这不寻常。唐宋时,三妻四妾正常。那么王安石怎么回事?我相信,他也是男人,看见美女也会动心,这样做,实在是违背常规,不合情理,不合宋代情理。宋代,像这样的做法,不是绝无仅有,但也罕有,他一生只有吴夫人,是表妹。身边再没第二个女人。可以肯定的是,他心目中,心中再无别人,因为要对她负责。他们坚守着原则,与承诺有关。这个结果让我们看到他内心中的承诺,得坚守两人间的纯粹的感情与婚姻。当初的承诺就是坚守,现在坚守的就是当年的承诺。这种纯粹不仅表现在清廉,也体现在感情生活上。我常想,什么叫正人君子,王安石就是,不靠赏心悦目活着,靠原则,支撑起纯粹的人格,才能受人景仰。他违反了当时世俗的常规。真理常常在少数人手中。这是第二个不寻常。

(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北宋王朝一直坚持重用文臣,抑制武将的政策。文职官员普遍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宰相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国家元首皇帝最主要的助手,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首脑,他的薪酬待遇自然名列百官之首,无人可比。然而,王安石这个宰相却始终过着极为简朴甚至寒酸的生活,那种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跟他无缘也无关。那么,手握重权与重金的王安石为什么甘于清贫的生活呢?)

第三个不寻常是生活方式淡泊朴素一生如一。这时宋朝特有钱,宰相尤其是。王安石做了宰相挣了多少钱?一是工资条上的现金,二是餐费补贴每月五万;三是服装补贴绸缎一百匹等约每月一万五千文;四是粮食补贴每月一百石约六万文。共下来一月五十万,大约一个月十多万。高收入呀。奢华本是应该的,但是,他异乎寻常。他儿媳妇家有姓萧的公子来京城,王安石请他吃饭,萧公子欣然而来,坐等,时间到了,酒过三巡,哪有呀?应该有一壶吧?菜过五味?想得美。红烧肉加菜汤。萧公子从来没这么惨过。把馅饼里的馅吃了,留下皮,喝两口汤,准备出发了。这时,宰相王安石一边饮酒,自然地捡起了那个丢弃的皮吃了。萧公子赶紧告辞,不能待了。王安石抠门?不是这个问题。90万都不要,不是抠门,这种作派不正常,朴素是常态,更是君子的修养。他不作秀,一生如此,后来都这样。他不寻常,是因为有寻常,与同事比,简直是另类。

2

(在科举过程中,宋仁宗把本为第一的王安石刻意降为第四,王安石表现究竟怎么样?) 第四个不寻常就是淡泊功利,淡然处之。1041年科举,这时录取人多。但是宋代最多人口时是一亿,竞争也够激烈,一考王安石第一名,第二名是王珪,第三名是韩绛,第四名是杨寘。这是内部排名,谁都不知道,第四名沉不住气了,老想打听,托杨察,这是宰相的乘龙快婿,查一下。结果瞄着,排到了第四,赶紧告诉了杨察。知道是第四。杨寘正喝酒呢,说“不知哪个卫子,夺吾状元矣”,修养太差,也说明着急。过了几天,主考官将排名送给宋仁宗,要亲自看,一看第一王安石,文章写得好,有一句话看了不高兴,用了典故叫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孺子其朋,其往”,这是当年周公辅佐自己的侄子周成王时,教导侄子要诚心地将大臣们当朋友们看,宋仁宗看到这个不高兴,这人不适合当状元,将第二名挑上,是在职报考的,当时规定在职的官员。不能给状元。韩绛又是在职的,最后拿起了杨寘的,换了第一名的。王安石被第四了。杨寘还不知道时就破口大骂,那么,王安石被第四时,那不更应该骂?有理由骂呀。可是,王安石没骂。

“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一生不提这事。王安石到底怎么想的呢?没两年后回家省亲时,写过诗:“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天下的读书人,一溜小跑都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很重要。可是科举考试对我来说就像钓一条鱼一样,一件小事。为什么要钓这条小鱼呀?因为钓了这条小鱼上来,我就有了工作,有了工资,老婆孩子家里人都高兴,我就是为了他们高兴才考的。这就是王安石对待科举的态度,就是只不过是为了得一份工资,找一份工作。大家说不对吧,你原来讲欧阳修的时候,讲韩愈的时候,这些人为了科举考试都跟发了疯似的,他怎么能这么对待科举考试呢?他也太小看科举考试了。我还真告诉你,他不是小看科举考试,他是心目中有更大的目标,比科举考试大多了去了。他还有两句诗:“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意思是,我年龄不大,心怀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我要跟太阳争一下到底谁的光辉更加明亮。我虽然是个穷读书人,但我内心里边是要做尧舜禹手下的贤臣那样伟大的臣子。科举对我算什么?只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小小的阶段,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过程过去了就结束了,它哪里是我的目标,我更不值得把他它天天挂在嘴上用一辈子的时间唠叨,我这辈子要做的大事很多,科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甚至在我看来,是一种小小的手段。以我的才华要应付它,太容易了。我怎么会为它老是来计较我是第一名还是第四名呢,不可能的事情,我都没往眼睛里边放。所以还是刚才那条史料记载说他一辈子都没谈论过关于他考中状元的这件事情,接下来又有一句话说:“其气量高大,视科举为何等事耶?”(宋·王銍《默记》)王安石心胸宽阔,气量宏达,个把考试放在心里头算什么?什么都不能算。对于一个目光远大的人,他看到的是未来,而对于眼前的纠结,他是不会萦怀于心的。他不是个寻常的人物。打一开始我们就没说他寻常,他做的事情样样跟人不一样。他不是故意拐着胳膊跟人不一样的,而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里边,有着和旁人不一样的心胸和志向。我讲到这儿呢,我还是觉得有点疑问,我相信大家也有疑问:不会吧,二十多岁就看破名利,淡泊名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