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料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例谈
慈溪市鸣鹤初级中学 李小勤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那种“教师单向发布式的满堂讲解、学生被动聆听式的一言不发”的语文课堂教学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上那种政治说教式的文篇分析由于令文学艺术作品的美被悬置,因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师生活动远离审美,了无情趣。这已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被学生疲倦无神的眼睛与漫不经心的情绪反馈证明是不受欢迎的。同时,以“愉悦学生身心、回归审美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特征的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获得广泛认可,也成为广大同行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的重要诉求。
笔者以为,实践这一教学价值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扮好“乐队指挥”的角色,立足于鼓励学生主动愉悦地去思考体会、分析思辩、寻找答案从而解决疑难(即“发现”),做好引导与点拨的功夫。在具体实践上,“用什么来引导点拨”、“怎么引导”与“怎么点拨”即引导点拨的方式必须以“愉悦学生身心、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发现潜能”为价值依归,令师生的整个互动过程充满审美的情趣和发现的愉悦。
可修改编辑
精选资料
“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教学中的引导与点拨仅仅是课堂里的一些小小片断,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引导与点拨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在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上,它们犹如一株株奇花异草,弥散着诱人的芬芳,焕发着灿烂的光彩,请随笔者漫步那几垄花畦,采撷那片片馨香吧。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
许多诗文,由于年代的久远,地理区域的辽阔,语言风格的差异,学生学习时难以把握好作品的意境。此时,我们便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使之不再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我们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相关的图片和视像,从而得以视听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让他们视觉与听觉、情感与思维全方位投入,就会体味到课文所蕴涵的优美的韵味,把握流动的气脉,产生出妙不可言的审美感受。
《爱莲说》是一篇文言讲读课文,如果在课堂上纯粹由老师讲解,则这样一篇托物言志的美文必将变得索然无味,而如果采用CSC电子备课系统软件进行讲读教学就效果迥异。简单的课文导入之后,在电脑屏幕上学生们看到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的课文标题,接着便是配着传统民乐的课文朗诵:“水陆草木之花……”无需教师的讲解,学生
可修改编辑
精选资料
的视觉与听觉均被美妙直观的声像显示如磁铁般吸引,仿佛身临其境,不知不觉融入美感教育,陶醉于审美享受之中,从而为本文进一步的阅读鉴赏奠定良好的审美意愿。其它如《水调歌头》、《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一批有着深厚意蕴、优美意境的古代诗文均可采用此种手段。
又如《核舟记》的阅读教学,设计的提问为“刻画最逼真的人物是谁?” 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学生都回答说是“苏东坡”,而且理由还相当充分——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但这种认识与事实并不相符。于是,我便依照课文中的说明把小小的核舟制成高分辨率的立体图像,再把描写苏轼和佛印和尚的文字挑选出来,表现在同一显示器上,并据此要求学生再作判断。于是学生发现:文中刻画苏东坡的仅二十余字,而刻画佛印的则达四十余字。自然,他们由此恍然大悟:文章刻画最逼真的是佛印而非“大苏”。但是,很多同学又提出疑问:“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文章主题与具体描写之间岂不矛盾了?”我深知,此时,同学们的阅读情绪已进入“愤悱”状态,于是,我将苏轼的《前赤壁赋》 配以“大江东去”般雄壮的乐曲和“惊涛拍岸”的壮阔画面呈现给学生,再将画面上的“一叶之扁舟”逐渐拉远,使其在浩瀚的长江中“缈沧海之一粟”,让学生感受并发现“赋”中所表达的旷世达观的处世态度与佛印那种洒脱超凡的气质竟是如此
可修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