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缉查盘问行人)。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坚固的城池)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之地)。然陈涉瓮(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牖绳(名词作动词,用绳系)枢之子,氓隶(下层人民)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古义是一般的人,平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率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举)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和本来一样)也。陈涉之....
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音xiā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先前)之士也。然而(虽然这样,但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衡量)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八州而朝(使动用法,使……来朝拜)同列,百有(通“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一个戍卒发难就毁坏了天子的宗庙,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 .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
③追亡逐北(名词,溃败的军队)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亡,逃跑) .⑤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2.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安定),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固执,顽固) ..④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副词,确实,诚然) .3.制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指挥)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 .4.延
①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 .
②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迎接,指迎战)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 .5.度
①内力法度(名词,规章制度) .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衡量) .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动词,过) .6.举
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③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 .7.以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连词,来) .②尝以百倍之地,百万之众(介词,用) .③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 .⑤然后以六合为家(介词,把) .8.因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介词,趁着) .
②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 .③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仗) .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B.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C.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D.“四海”指天下、全国;“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八荒”指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答案 B
解析 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字通常只有成年男子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答案 A
解析 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十二 师说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
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古之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通“授”,传.....
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是故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道之不传也(表句中停顿,助词,不译)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或师焉,或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焉,小学(古义是在小的...方面学习)而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③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
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问和技艺)有专攻(专门的研究),如是而已。 ....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义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学问、主张) .④得道者多助(名词,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治国方法) .⑤策之不以其道(名词,途径、方法)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⑦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2.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或师焉,或不焉(动词,从师) .
⑤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 .
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名词,榜样) .⑦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3.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语气,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就是) .④以身作则(名词,表率,榜样)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表分句并列) ..4.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在)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 .⑤不拘于时(介词,被) .5.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④吾其还也(表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 .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 .⑥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强调,真是) .⑦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这、那) .6.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比) .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相当于“于”,对) .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B.“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
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D.“巫医”“乐师”是古代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指一个叫丁的厨工。
答案 B
解析 《乐》应为《易》。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通常我们把《诗经》的内容“风、雅、颂”与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C.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答案 C
解析 “文中指童子科考试”错,文中指“儿童;未成年男子”。
必修4
十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闻名)于诸侯。 .
②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宦官的头目)缪贤舍人。 ...
③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送给)赵王书(书信),愿以十五城请..易(交换)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想把璧给秦国,.
秦国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欲勿予,即患(担心)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回复)秦者,未得。 .
④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谦词,私自,私下)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音yù,..
告诉)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宠幸)于(被动的标志)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捆绑)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侥幸)得(能够)脱(免罪)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副词,幸而)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应该)可使。” .
⑤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理亏)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实在)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动词,表示敬意,请..允许我)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入秦。
⑥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给……看)美人(指妃嫔)...及左右(指侍从),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动词,上前)曰:“璧有瑕....(玉上的斑点),请指示(古义是指给……看)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