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能够推断出“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这一结论的统计依据是( )
A.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主效应均显著 B.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 C.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D.材料类型、年龄和阅读速度的交互作用显著
二、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66.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有( )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组织功能 D.信号功能 67.鲁利亚提出,脑的机能系统包括( ) A.动力系统 B.平衡系统
C.调节系统 D.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 68.下列选项中,属于似动现象的有( ) A.火车的行驶 B.时针的转动
C.活动的电影画面 D.动感的霓虹灯广告 69.影响汉字理解的因素有( )
A.正字法规则 B.笔画数量 C.字形结构 D.语音 70.下列选项中,中老年人衰退比较明显的方面有( ) A.语义理解 B.空间记忆 C.推理能力 D.知觉速度 71.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现象的有( )
A.见贤思齐 B.望梅止渴 C.蜘蛛结网 D.谈虎色变 72.记忆实验研究中,材料呈现的方法有( )
A.全部呈现法 B.信号检测法 C.提示法 D.对偶联合法
73.平衡技术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之一。常用的平衡技术有( ) A.匹配法 B.拉丁方设计 C.双盲法 D.ABBA法 74.方差分析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有( )
A.总体正态分布 B.各处理方差齐性C.总体方差已知 D.各组样本容量相同 75.根据经典测量理论,常用的测验等值方法有( ) A.全距等值 B.等百分位等值 C.线性等值 D.方差等值
三、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76.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77.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78.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79.简述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80.简述测验标准化的含义及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
四、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81.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82.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言语发展过程的时候发现,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语发展的过程极为相似。具体表现为:大约1岁时,能说出被他人理解的词;2岁末能说出词组;4~5岁能说出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这表明,儿童在出生后的4~5年内即获得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试选用两种不同的言语获得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83.表1和表2、表3和表4是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设计一:
表一 不同教学方法下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式 学困生 45.67 平均分 表二 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源 教学方法 学生类型 误差 总和 平方和 1040.17 322.67 1745.00 3688.00 自由度 均方 1 1 1 20 23 1040.17 322.67 580.17 F值 11.92 3.698 6.649 P值 0.003 0.068 0.018 46.92 启发式 51.50 68.67 60.08 平均分 49.83 57.17 53.50 学生类型 学优生 48.17 教学方法*学生类型 580.17 实验设计二
表三:不同教学方法下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学方法 讲授式 学困生 45.67 平均分 表四 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源 被试间效应 学生类型 误差(学生类型) 被试内效应 教学方法 误差
(1)分别指出这两种实验各自属于何种设计类型,每种设计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试。 (2)针对研究问题,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两种设计中哪一种更适宜考察本研究的问题?请具体说明理由。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1.D 2.A 3.C 4.D 5.C 6.A 7.D 8.C 9.A 10.B
平方和 322.67 1322.33 1040.17 412.67 1 1 10 1040.17 25.206 580.17 41.27 14.059 0.001 0.004 1 10 322.67 132.23 0.442 0.151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46.92 启发式 51.50 68.67 60.08 平均分 49.83 57.17 53.50 学生类型 学优生 48.17 教学方法*学生类型 580.17
11.C 12.D 13.C 14.C 15.A 16.B 17.D 18.A 19.B 20.B 21.D 22.B 23.C 24.C 25.D 26.D 27.B 28.B 29.A 30.B 31.C 32.D 33.A 34.D 35.B 36.B 37.B 38.C 39.D 40.C 41.D 42.D 43.B 44.A 45.D 46.B 47.C 48.C 49.A 50.A 51.B 52.C 53.A 54.D 55.B 56.D 57.A 58.A 59.A 60.D 61.B 62.B 63.A 64.C 65.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给分。
66.ABCD 67.ACD 68.CD 69.ABCD 70.BCD 71.ABD 72.ACD 73.BD 74.AB 75.BC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76.答案要点:
(1)短时记忆是指人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3分)
(2)保持时间。保持的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2分)
(3)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3分) (4)容量。信息容量为7±2组块。(2分) 77.答案要点:
(1)遗传是人格发展的生物前提; (2)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3)童年期经验; (4)学校教育; (5)社会文化因素; (6)自然物理条件; (7)自我调控系统。
【评分说明】上述要点及相应解释每点2分,只要答出其中5点,即可给10分。只答出要点未作解释说明的,酌情扣2~3分。
78.答案要点: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中介。(4分)
(2)影响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变量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可利用性,即认知结构中要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概括性、包容性更强的先前经验;稳定性,即认知结构中的先前经验必须被牢固地掌握;可辨别性,即认知结构中先前经验的各成分之间及其新旧经验之间能够清晰分辨。(6分)
79.答案要点:
(1)区别: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不同的正态分布可能有不同的μ值和d值,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因此不同。标准正态分布平均数μ=0,标准差σ=1,μ和σ都是固定值;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固定。(6分)
(2)联系:正态分布可以通过标准化处理,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具体方法是使用 Z=
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标准分数。(4分)
80.答案要点:
(1)测验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评分和分数解释等程序的一致性。(3分) (2)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主要有:
①测验编制过程要标准化。在确定测验纬度、题目编制、题目分析、测验信度和效度分
析等方面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3分)
②测验实施过程要标准化。要统一指导语、统一步骤、统一时限,防止噪音和无关人员干扰等。(2分)
③测验评分和解释要标准化。评分和解释要制定详细、统一的标准,并据此进行严格的评分和解释。(2分)
四、综合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81.答案要点:
(1)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2分)算法是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套规则,能够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到有效方法解决问题。(4分)启发式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启发策略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6分)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知识表征的方式、功能固着、定势、原型启发、动机与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每小点3分,其中只答出要点给1分,举例恰当给2分,共18分)
82.答案要点:
言语获得理论归结起来有三种:
(1)习得(或经验)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3分)
①强化说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的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4分)
②模仿说认为,儿童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语言的。(3分)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象。(5分)
(2)先天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3分)
①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知识)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4分)
②自然成熟说认为,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3分)
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象。(5分)
(3)相互作用: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3分)
①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4分)
②社会相互作用论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3分)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象。(5分)
【评分说明】考生可任选上述三种理论中的两种理论作答。三种理论全作答的,则按作答的先后顺序,只对前两种给分。
83.答案要点:
(1)实验设计一为2×2被试问设计,(2分)被试为24人。(2分)
实验设计二为2×2混合设计,其中,学生类型为被试问变量,教学方法为被试内变量。(2分)被试为12人。(2分)
(2)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结果,能得出如下结论:
①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成绩显著高于讲授式;(2分) ②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2分)
③教学方法和学生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即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作用更大。(4分)
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相同。(4分) (3)比较说明
①比较而言,被试问设计的方案能更好地回答研究问题;(4分) ②虽然混合设计所需的被试量较少,且混合设计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能更好地控制来自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但当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时,则被试内实验设计无法适用。本实验如果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则会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因此,包含被试内设计在内的混合设计不能回答该研究所探讨的问题,选择被试问设计更佳。(6分)
【评分说明】关于(3)中的第②点,只要考生说明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可能产生相互干扰或影响,因此混合设计不适用,即可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