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语巧破文言教学三难关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成语巧破文言教学三难关

作者:周卫芳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11期

【摘 要】利用成语具有文言文的某些特点,用它去讲解文言文,这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文言文,而且也加深了对成语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成语是破解文言文教学难关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成语 文言文教学 教学难关

文言文之难,究竟难在何处?一曰古今异义,二曰词类活用,三曰特殊句式。如何突破?笔者积十多年之教学经验,始觉有一小招可用,即用成语巧破三难关。 一破古今异义关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那些古今词义有差异的实词,用相应的成语去印证,可以迅速理解并掌握。“举疾首蹙颚而相告曰”的“举”可用成语“举世闻名”、“举国同庆”中的“举”解释。“善假于物也”中的“假”字可与“狐假虎威”、“不假思索”相联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字可以成语“欲盖弥彰”的“彰”来解释。“何可胜道也哉”的“胜”可用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来解释。至于“臣请就汤镬”、“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字,古意作“热水、开水”讲,我们可用成语“赴汤蹈火”来印证。《劝学》中的“劝”字,不是“拿道理说服人”的意思,而是“勉励”之意,这可由成语“惩恶劝善”来印证。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恨”、“涕”、“抢”等词,它们的古义分别是“怨恨”、“眼泪”、“撞”的意思,成语“抱恨终天”、“感激涕零”、“哭天抢地”中的“恨”、“涕”、“抢”均保留了古义。 二破词类活用关

词类活用主要指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使动和意动用法等,尽管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在现代汉语中却并不多见,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些成语,就会化难为易。

1.用成语来讲析名词活用作动词。许多名词在文言文中经常活用为动词,如“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中的“实”本来是名词,“果实”的意思,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结果实”。这在成语“春华秋实”中得到了印证。“衣锦还乡”中的“衣”是“穿着”的意思,是说穿着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不衫不履”、“衣冠禽兽”中的“衫”、“履”、“衣冠”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用成语讲析名词用作状语。在文言文中,除了表时间的名词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也可以作状语,这是古汉语中的名词和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所不同的。如“川流不息”中的“川”作“流”的状语,意思是像河水一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车辆、船只很多。“风驰电掣”、“土崩瓦解”、“星罗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布”、“口诛笔伐”、“玉洁冰清”等成语中的“风”、“电”、“土”、“瓦”、“星”、“棋”、“口”、“笔”、“玉”、“冰”都是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3.用成语讲析形容词用作名词。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名词的现象是比较多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善”本来是形容词,好的意思,现在用作名词,意思是“好的意见、榜样”。这在成语“从善如流”中得到了印证。又如“披坚执锐”,“坚”本是形容词,坚硬,现用作名词,意思是“坚硬的铠甲”;“锐”,本是锐利,形容词,现用作名词,意思是“锐利的武器”。成语“居安思危”、“取长补短”、“一见如故”中的“安”、“危”、“长”、“短”、“故”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分别是“安乐的环境”、“危难”、“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之处”、“老朋友”。

4.用成语讲析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不是指“主语自身怎么样”,而是指“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在成语中,使动用法是很多的。“翻天覆地”中的“翻”、“覆”,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不是主语“人”(省略)在翻转,而是主语人使宾语“天地”在翻转。又如“富国强兵”中的“富”、“强”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为使国富裕、使兵强大。成语“祸国殃民”、“降龙伏虎”、“闭月羞花”、“劳民伤财”中的“祸”、“殃”、“降”、“伏”、“闭”、“羞”、“劳”、“伤”等都是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乱”意为“使某某乱”,“汗牛充栋”中的“汗”意思是“使某某累得出汗”,“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安”的意思是“使某来”、“使某安定”,“完璧归赵”中的“完”的意思是“使某完好”。 5.用成语讲析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在主观意识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成什么”。如“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的意思。“鱼肉人民”即以人民为鱼肉。其中的“鱼”、“肉”是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把人民当成了“鱼”和“肉”。“梅妻鹤子”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在成语中,“兵贵神速”、“草菅人命”、“是古非今”、“不耻下问”中的“贵”、“草菅”、“是”、“非”、“耻”等都是意动用法。 三破文言特殊句式关

1.用成语讲析宾语前置现象。在文言文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前。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中的“我”、“古之人不余欺也”中的“余”,都分别放到了动词“顾”、“欺”的前面。这种用法在成语中也有不少。如“时不我待”、“人莫予毒”、“岁不我与”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也前置,如“何以知之”,这种用法也保留在成语中,如“何去何从”、“何患无辞”中的“何”字。在文言文中,有时还用助词“是”、“之”标志宾语前置。如“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我们可以借助“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

2.用成语讲析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如“无济于事”中状语“于事”放在了谓语“无济”的后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状语“于忧患”、“于安乐”放到了“生”、“死”的后面。诸如此类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如“嗤之以鼻”中的“以鼻”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嗤”的后面。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动之以情”、“持之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恒”、“掉以轻心”等。可用这些成语讲析文言句中类似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中的“以好乐”可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3.用成语讲析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如“见”、“为”、“于”、“被”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如“帝感其诚”、“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被”字标志的被动句比较容易理解,无标志的被动句主要通过意念来判断,这两个方面不作赘述。这里只讲如何通过成语理解以“见”、“为”、“于”为标志的被动句。我们可以通过成语“受制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为今用”来讲析。这里的“于”、“见”、“为”都可翻译为“被”,所以是被动句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