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标准文案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新课程改革部分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课程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
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 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主,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文案
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 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 统一的基本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它是一个“最低标准” ,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 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 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和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文案
五、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基本途径?(要求在理解的基 础上答对要点)
(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适应社会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及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 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 财富。(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 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要求答对要点, 简要叙述)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 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不经过学生质疑、比较、 选择
文档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