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经济学流派 下载本文

中国七大经济学流派

王璞亲朋好友 一生一世关注

5062字 | 8分钟阅读01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一场制度变革,而这场制度变革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及传播过程相重合,这也使新制度经济学成为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影响最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一是科斯教授提出的产权理论。根据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初始产权的界定非常重要,不同的产权界定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因此产权制度的初始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而从中国改革的实践可以看到,农村中农民承包农地期限的延长、农民承包地经营权的流转,城市中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抓大放小”等,无不有着产权理论的深深印记,我国的改革正是向着明晰产权、保护产权的方向推进的。周其仁教授认为,通过重新界定产权,制度成本显著下降,经济活动的绩效明显提高。

二是威廉姆斯教授等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交易的效率就是经济运行的效率,交易费用越低则经济活动的效率就越高,因此,交易费用最小的制度就是最有效的制度。我国的一系列改革又有着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微观层面,企业内部逐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就是为了降低内部组织成本和外部监督成本等。宏

观层面,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的改革,包括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推出负面清单等,也都以节约交易成本为目的。 三是诺斯教授等提出制度变迁理论。诺斯教授根据主体不同将制度变迁划分为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一种自下而上引发的变革,后者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变革。科斯教授认为,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两种不同路径的改革: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的改革(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诱发的边缘革命(底层创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国,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从而形成了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四是张五常教授等提出的县际竞争理论。张五常教授认为,县际竞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经济困境中出现奇迹的主要原因,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各个县好像是一个个企业,县际之间的竞争就像公司间的激烈竞争,县际竞争使得工业类聚的集中发展非常显著、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受到压力加速,同时也协助了减少贪污,正是这样的竞争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实际上,县际竞争也可扩展到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竞争。刘鹤副总理指出,中国每个成功的省,甚至各个成功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其独特之处在于激励经济发展的不

同变量做出了极不相同的贡献,但在本质上又有相似之处。 五是刘鹤副总理等主张的文化因素论。刘鹤副总理认为,经济增长表面的决定因素是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地理优势,但是最终起作用的是文化和习惯的遗传,按照循序渐进的传统和中庸文化特点摸索改革路径。朱天教授也认为,高储蓄和较高的公民教育水平的确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而这主要来自于重视储蓄和教育的中国文化。02发展经济学的解释

一是钱纳里教授提出的对外开放理论。根据钱纳里的两缺口模型,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对于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起飞有重要作用。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来看,开放的作用丝毫不亚于改革。刘鹤副总理指出,开放使中国及时利用了人类社会发展经济最好的实践成果,享受到全球分工的巨大利益,对外开放也对旧的计划体制起到冲击、震撼和瓦解的重要作用。通过采取外向型经济政策、设立经济特区、人民币大幅贬值、加入世贸等一系列日益深化的改革措施,中国得以建立起与国际经济的紧密联系,并充分享受到全球化红利,进而将整个经济体系嵌入到全球分工链条,依托低劳动成本等综合比较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并改进经济流程,催生了庞大的工业化浪潮。

二是格申克龙教授等提出的后发优势论。从这一理论来看,中国在1978年之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后发优势。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