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研课题《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结题总结报告 下载本文

学校课题《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xxx”规划课题《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及机制的研究》这一总课题的子课题。从xxx年x月至今已满x年时间,在这x年时间里,我们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严格程序,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效,推动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贯彻落实,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现就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请总课题组、专家审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然而,现实中的基础教育管理者往往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唯恐文化建设影响升学率,影响教学质量。使我们的学生从小接触到的文化千篇一律,严重禁锢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标准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而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探索班级文建设的途径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织部分,必须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

1

的情绪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完善、人格养成、精神境界提升出发,下大气力抓好。因此,培养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既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推动现实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代的学校教育,已经由过去的外显的行政途径,走上了内涵的文化驱动的途径。文化的影响力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学校及班级现代性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育人的首要途径,过去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忽视了文化对育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影响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僵化,沟通的困难使得教育缺乏人性关怀,从而出现了班风学风的严重滑坡。我们课题组在深入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就“班级文化建设途径”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认为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其途径起着重要作用。在对“班级文化的内涵”、“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就“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有了深入的思考与认识,确定了这一课题,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推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学校走上班级文化建设的规范化道路,进而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育人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以下几种理论进行:一是班级社会学理论,当代学校仍然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班级社会学是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科学,班级作为一个社会,它具有促进学

2

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的两大基本功能。因此可以说,班级作为一个教育基本单位,必须对学生进行预期社会化教育。班级作为一个微型教育社会,是一个社会文化传播媒体,是一个选择、传递和聚合社会文化的文化实体。班级作为一个社会,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文化模式,其要素包含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制定文化与素养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等,班级社会学理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二是集体教育理论,学校班集体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主体。集体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其基本原理是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复合体,班级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学生的品德、个性、思想意识、知识才能、情趣情操都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特征。现代集体教育理论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让班级集体成为学生的乐园,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三是创新教育理论。当代社会的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级集体正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而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四是文化涵育原理。学生是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我,班集体正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个体也正是通过参与班级文化的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制度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创新过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