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文献综述 下载本文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的文献综述

会计081 叶其杰 08408010134

前言:企业并购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Mergers and Acquisitions)。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并购的含义有最狭义、狭义与广义之分。最狭义的并购,即我国公司法上所定义的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设A、B为两个公司,A+B=A为吸收合并;A+B=C为新设合并;狭义的并购,指一家企业凭借兼并其他企业来扩大市场占有率或进入其他行业,或者将该企业进行资产剥离、分割出售以牟取利益的行为;广义的企业并购,除了狭义的企业并购以外,任何企业经营权的转移(无论形式上或实质上的转移)均包括在内。

成功的企业并购既可以扩大经济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向新经济领域渗透,又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然而企业并购是一项风险比较高的经营活动,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战略、文化、财务等原因不一而足,而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财务因素。 正文: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

国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1.效率理论。效率理论认为并购活动能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增加社会福利,因而支企业并购活动。通过并购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途经主要有三条:

1).经营协同效应理论,即规模经济。由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字型,因此在达到最佳生产规模之前,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但是,纽博尔德调查时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公司承认并购动机与规模经济相关。考林、卡宾和霍尔研究得出“很难从他们调查的公司看出并购的规模经济效益。”惠延顿则认为获利能力与企业规模大小不相关。这些事实都是对规模经济效益的反驳和挑战。

2).效率差异理论,即管理增效。有些经济学家强调管理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企业间管理效率的高低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力。

3).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会带来财务上的好处,具体地说就是有大量内部现金流和少量投资机会的企业拥有超额现金流。另一种观点认为,并购后企业的举债能力大于并购前两个企业举债能力之和,这就提供了投资收益的税收节约。

2.代理理论和经理主义。杰森和麦克林(1976)在其论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代理问题的含义。他们认为,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当管理者只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一小部分时,便会产生代理问题。代理理论对并购活动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1).认为并购活动可以控制代理成本。解决代理问题可以通过:一是加强监督,但在所有权高度分散的大公司,单个股东没有足够的监管动力;二是将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相分离,控制职能由董事会行使;三是通过股票期权等报酬安排以激励管理者(Fama,1980)。当这些措施都不能解决问题时,通过并购来接管市场就成为最后一种外部控制的手段(Manne,1965)。但如果公司管理层因代理问题而导

致经营管理滞后,就会导致公司股价被低估,管理层将会努力工作,提高公司价值,从而与股东利益达到一致,如果代理问题仍然较严重,则公司会面临被并购的威胁。

2).经理主义。与收购可以解决代理问题的观点相对,穆勒(1969)认为收购活动只是代理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解决办法。他假定经理的报酬是公司规模的函数,这样,经理将会接受资本预期回报率很低的项目,并热衷于扩大规模。

3).闲置现金流量假说。这一假说也来源于代理问题。在詹森看来,经理运用闲置现金流量来并购别的企业的同时,显然会增大代理成本。

3.市场势力理论

Meeks(1997)等学者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为获取市场势力、提高市场份额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的势力,进而增大公司的市场份额。

4.信息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来研究,认为作为内部人的经理层拥有比局外人更多的关于公司状况的信息,企业并购能够表现和传递这些信息。多德和鲁拜克(1977)以及布莱德雷(1980)的研究表明,无论收购是否成功,目标企业的股价总体上呈现上涨趋势,原因在于收购股权的行为向市场表明,目标企业股价被低估了,从极端角度讲,即使目标企业不采取任何管理改进,市场也会对股价进行重估。

5.财富再分配理论 在并购理论中,另一探讨的主题是认为并购活动只是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富的重新分配。当并购消息宣布后,由于各投资者股东掌握的信息不完全或对信息的看法不一致,会导致股东对股票价值有不同的判断,引起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股价波动。这种价格波动,不是源于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而是财富转移的结果。有人认为财富的转移可能是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间的财富转移。但麦克丹尼尔对上述争论做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并购所创造的资本利得不是源于债权持有人,即使以负债方式并购而增加负债比例,债权持有人也没有受到什么负面影响。

6.交易成本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对价格和交换的研究,力图证明市场机制能通过价格的调解,自发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福利经济学则进一步证明,由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自发调解所形成的市场均衡结果恰好符合帕累托最优。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依赖于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动作。现代企业理论运用交易成本的概念对此做出了有力的回答,并进而对企业并购,尤其是纵向并购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我国企业并购动因探讨:

我国的企业并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在新旧经济体制并存交替和摩擦的背景下产生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产物。根据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和企业发展趋势我国并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84-1987年:并购起步阶段

从1978年10月起,我国开始实行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改革,1984年5月国务院又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扩大了国营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等方面的自主权。通过扩大企

业经营自主权,使企业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自己的利益要求。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国有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一些常年亏损的国有企业,不但占有国家大量固定资产和资金,还需要政府每年财政拨款,另一方面,一些优势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和资金的限制,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改善产品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逐渐产生了将亏损企业并入优势企业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并购主要发生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同一部门,企业之间的并购由主管政府积极牵线搭桥,通过企业调整,消灭亏损企业。

2.1987-1992年:行政主导阶段

我国产权改革的政策继续不断出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小型企业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1988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明确把“鼓励企业承包企业,企业租赁企业”和“实行企业产权有条件的有偿转让”作为深化改革的两条重要措施。1989年2月,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颁布了《关于工业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企业并购的行政法规。《暂行办法》的出台,一方面减少了违规行为,另一方面使我国企业兼并开始有法可依,更积极地推动了企业之间的兼并活动。这一阶段企业兼并的特点是:①兼并范围开始由同地区、同行业的兼并,向跨地区、跨行业的方向发展②目标企业也由单纯的消灭亏损企业向优化经济结构发展③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④兼并方式开始出现参股式和控股式。

3.1992-2001年:买壳上市阶段

1992年,中国确立了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成为了推动我国企业并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阶段,我国公司并购的形式更加多样,其中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为主要形式。同时,一些外国资本、港澳台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大陆的产权市场;我国少数一批国有资本强大、经济效益好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开始到国外并购企业。在此阶段,企业单单追求短期的财务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国有产权转移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2000年,国家开始禁止国有产权向民营企业的转让。

4.2001年-至今,改革开放阶段

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根据入世的承诺逐步实现全面开放,形成我国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混合竞争的局面,我国的企业并购开始向市场化并购的方向发展。这一阶段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政策环境的放开;②追求规模经济,增强市场势力;③适应市场经济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④我国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实行全面开放。这个阶段的并购具有以下特点:①企业并购的主体出现多元化,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并购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屡见不鲜;②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企业并购开始占主导地位;③以追求企业长远战略发展为目的的企业并购增加;④我国入世后产业进一步放开,外资并购深入到我国金融保险、基础材料、机械制造以及高科技产业等重要领域。

二、当前经济条件下企业并购的财务动机

企业并购财务动机包括以下几方面:

1.合理避税。各国对企业并购一般都给予优惠政策,如对于亏损严重的企业其亏损额允许递延,可用于抵消并购企业税前的利润,使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合法避税。因此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也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2.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利用率。在自有资金供给方面,并购一家掌握有

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在贷款供给方面,并购后企业资产规模扩大,信用基础也相应增大,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更多,获得贷款更容易;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企业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又称为“买壳上市”),获得紧缺的“壳”资源,间接进入资本市场再融资,企业只需掌握上市公司的相对控股权即可实现与上市公司的资金流动(通过担保或其他关联交易),从而达到在资本市场融资的目的。

3.企业价值增值。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提高了股东财富价值。

4.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大大扩展到证券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势力的考虑往往投入到资本运营的方向而寻求并购。

5.投机。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6.财务预期效应。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

7.追求最大利润和扩大市场。企业利润的实现有赖于市场,只有当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为顾客所接受,实现了商品和服务向货币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利润。与利润最大化相联系的必然是市场最大化的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由于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而使一些行业的市场日益扩大,并购这些行业的企业以迎接国际开放市场的挑战。

三、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

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是指并购过程中由于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按照企业并购的进程,可以将企业并购中的风险分为:并购前的决策风险(战略制定即并购前风险)、并购时的操作风险(目标企业估值风险、融资支付风险)以及整合风险。

1. 并购前的决策风险 企业并购中的估价风险。在并购的过程中,目标企业定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并购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很多目标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不准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够充分,资本市场的效率低下。使得主并企业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难于准确判断,在定价中可能接受高于目标企业实际价值的收购价格,导致支付更多的资金或以更多的股权进行置换,由此可能造成资产负债率过高以及由于目标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盈利而陷入财务困境。

2. 并购时的操作风险以及整合风险。

1). 并购融资的财务风险。企业通常可采用自有资金、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融资渠道由于并购动机不同及并购双方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本与债务资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

异。但对主并企业来讲,短期借款方式的还本付息负担较重,若资金安排不当会陷入财务危机。

2). 并购支付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的支付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与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并购资金使用风险。支付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二是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三是杠杆支付的偿债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不同的支付方式将向市场投资者传递不同的信息,是影响并购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3.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整合问题

1).忽视财务战略整合。由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在财务管理方式上存在不同,如果财务整合不利,不能制定长期的财务战略,则并购企业会陷入融资困难或债务危机的境地。

2).财务部门整合困难。很多公司并购之所以没有成功,往往是因为只在形式上完成合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人力、组织机构的调整,导致人员流失、绩效下降,初定目标难以达成。

3).财务制度整合不利。企业并购是把不同财务制度的企业融合在一起,由于每个企业实行的财务制度存在差异,企业并购完成后必然会在财务制度的整合上面临困难。

4).资产和负债难以优化组合。企业合并后,并购企业接受了目标企业的资产,同时也要承担目标企业的负债。

四、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

(一)充分重视并购前调查,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强化价值判断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是目标公司定价风险的重要因素,主并企业应充分重视并购前的调查,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获取有关目标公司的更多信息。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调查是并购前调查的重中之重。不要过分的看重财务报表,要跟多地关注表外资源。

(二)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

由于企业并购中双方的动机和考虑因素不同,采用的价值评估方法也不同。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相对价值法、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等,每一种方法所依赖的会计信息不相同,都带有人为主观因素的判断,因此,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是否充分真实等因素,决定对目标公司的评估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使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接近其实际价值,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所以建立严密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系统对于正确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尤为的重要。

(三)合理安排融资方式,科学决策资本结构保证融资结构合理化

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择优顺序。准确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根据偿债能力确定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对于合理负债融资和避免财务风险具有不可或确的作用。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开阔视野,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长补短。

(四)灵活选择支付方式,降低支付财务风险

并购企业应当立足于长远目标,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将支付方式设计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