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
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
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关系的本质。
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
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
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
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
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
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
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6、传播情境的定义
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7、人类象征行为的定义
。通过象征符传达象征意义来实现。
8、象征性互动理论
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创始;60年代后H.G.布鲁默等发展。
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前提:人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意义由人来“解释”。
9、象征性社会互动
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作为象征性互动过程的传播能扩大传播双方的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 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介质;
互动性。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
(效果)
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
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噪源
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
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正确;b.不足:把
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平等)的关系中不合适;仅适于人际传播,不适于大众传播过程。
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a.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b.大众传媒(传
播者)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统模式特点。
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
a.意义:克服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
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b.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
4、传播过程的特点
者和受众的意义(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素(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
式连接也是其结构特点,各环节(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5、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a.表明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传受双方都可被看作一个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身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间相互连接,
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不孤立,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在更大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与社会政、经、文、意识形态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大众传播也是其中一种传播系统。b.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微观、中观、宏观)既具独立性,又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B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a.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及媒介性质的约束力等);b.影响和制约受众的因素(受众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效果、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c.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受众对媒介的印象)。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全面系统分析,不能轻下结论。
6、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过程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考察。故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7、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a.与人的体质有关的“能量交往”;b.与物质生产
有关的“物质交往”;c.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符号或信息交往)。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上,与社会生产力、科技、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定传播的双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传播是从事精神
交往的纽带;大众传播:传播是有组织的媒介企业,受众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双方及其活动都受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的制约。
8、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产;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的精神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状态;④传播学研究要把信息“交流”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交往联系起来。—总之,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第五章
第一节 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 ?
渡边一央 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生理学过程的角度)
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播区别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
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3、人内传播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