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主要景区景点 下载本文

八、长清灵岩寺景区

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境内的方山之阳,方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又名玉符山、灵岩山,相传东晋高僧朗公来此说法,“猛兽归服,乱石点头”,故称灵岩。灵岩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最盛时有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侣1 000余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同称为“四大名刹”,灵岩寺号称四绝第一。

经历代修葺增建,寺院布局恢弘,文物古迹丰富。主要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御书阁、钟鼓楼、辟支塔等,还有积翠证明龛、墓塔林、五花殿石柱及唐代李邕撰书《灵岩寺颂碑》、元代日本僧人邵元撰书《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等唐宋以来的碑碣,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的汉柏、摩顶松、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以及“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都别具情趣。明代学者王世贞有“灵岩为泰山背最幽绝处,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千佛殿 千佛殿在灵岩寺内,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物。由唐代高僧慧崇创建,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大雄宝殿,现存殿宇为明代建筑。殿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彩绘斗拱疏朗宏大,出檐深远,柱础古朴。抱柱上的对联是:“甘露洒诸天现清净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殿堂正中供佛像3尊,像高数米,左为卢

舍那佛,右为阿弥陀佛,中为毗卢遮那佛。大殿四壁有众多高30厘米的木雕小佛,东西及后壁陈列着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罗汉像高1.01~1.20米,塑造精湛,线条流畅,比例匀称,色彩浓淡适度。塑像摆脱了佛教造像的固定程式,而以现实人物为基础,形貌各异,无一雷同,神情状貌,逼真生动,呼之欲出。著名学者梁启超游灵岩时,对这些宋代塑像十分赞赏,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

辟支塔 辟支塔位于千佛殿西侧,为灵岩寺的重要标志。该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于宋嘉二年(1057年)建成。塔基为石筑,四周浮雕是阴曹地府的酷刑场面。塔身为砖砌,八角九级,高54米。檐下华拱两挑,底部三层设有平座、重檐,三层以上皆单檐。塔内有塔心柱,一至四级内设有登塔台阶,五级以上为石砌,登塔时须沿塔檐平座绕行。塔顶是铁制塔刹,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并有8条铁链分别由9层檐上的8尊金刚拽引加固,更显得玲珑奇巧,美不胜收。整个塔既精细又壮观,雄伟耸立。宋代大文学家曾巩形象地描绘:“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墓塔林 墓塔林位于灵岩寺西,现存有唐代至清代的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幢,反映出历代不同时期的特征及寺宇悠久的历史。墓塔多系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在墓塔林中,年代最早、最典型的墓塔,是唐天宝年间(742~756年)为高僧慧崇所建的墓塔。慧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

寺勤于佛事,是位对灵岩寺有贡献的禅师。慧崇塔为石结构单层石塔,砌、雕、磨都很精细。塔高5.3米,每面宽3.74米,南面辟半圆拱门,券额雕兽头、武士像。内为方形室。塔顶为叠涩砌筑,上置露盘、仰莲、宝珠收顶,构成塔刹。东西门均系饰门,雕有乐伎、舞伎、飞天等精美浮雕,保留着六朝、隋代的一些艺术风格。墓塔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1341年)为灵岩寺第39代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碑高1.63米,宽0.74米。 九、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于长清区孝里铺的孝堂山上。石祠建于东汉初年,是用于祭祀的墓前建筑。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资料。室内的汉代画像石刻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个祠堂全部用青石筑成,室内宽3.8米,进深2.08米,前面正中用八角石柱分隔为二,在八角石柱与后墙之间置三角石梁,使石祠分为两间。前檐东西角各有一石柱支持。墙壁以厚约20厘米的石块砌成,屋顶以两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瓦垄、勾头、椽头、连檐等形状作单檐悬山顶式。山墙、八角形柱、大斗和瓦当均刻有垂帐纹、菱纹等简朴装饰。祠内的石壁和石梁上雕有精美的画像,反映内容广泛的神话传说、天文星相、历史故事和当时统治阶级朝会、出行、迎宾、征战、献俘、狩猎、庖厨、百戏等生活场面,画面线条多为平地线刻法,在汉画像中独具一格。此祠在建筑史、绘画史、金石学以及研究

汉代历史、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