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分析 下载本文

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分析

【摘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努力践行新的课程标准,把握新的理念并渗透应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但是在新的理论框架下,由于一部分教师对教学本质问题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及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教师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失效、低效甚至无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 低效现象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由于一部分教师对教学本质问题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及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失效、低效甚至无效。

一、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课堂师生、生生“对话”的“温度”,忽视深度

1、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频繁、随意、欠科学性,出现“满堂问”的空洞热闹现象。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里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我们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活力四射”,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问题缺乏深度、广度、梯度,出现“满堂问”的现象。这种“满堂问”的现象,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学科性,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深度。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堂兴奋度,确实有很有帮助的。但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以故事趣闻开头,以诗歌散文结尾,中间还夹杂着歌曲,有的课中还做几个小游戏或一段小品剧。课堂“温度”到是高了,师生感情也很融洽,却忽视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学生不知所云,课堂教学目标未能完成,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生成”体验了,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和发展当然也就成为一

句空话。

二、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甚至排斥教师的引导性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就没有体现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教师忙于一个个活动的组织、展开,忙于在各个小组间转悠,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这种教学,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失去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教学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三、多媒体使用不当

1、辅助教学成了代替教学。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但计算机不是人,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上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仍是不可替代的。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承担了传统教学中一些机械的工作,如一些板书等,使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计算机不能胜任的工作,投入到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去。但在目前的一些数学公开课中,教师的工作只是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甚至连板书也由电脑完全代替,教师成了放映员,而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样的脱离实际的多媒体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2、过多追求数学课件的趣味性,新颖性,忽视了教学功能。

计算机固然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但有一些课件,包装华丽,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插入一段音乐,时而演示卡通动画,使课堂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制作课件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不应当过分追求画面的美观和所谓的技术含量,而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片面强调激励性评价,忽视“适度批评”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能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应该说,新课程倡导尊重、赏识,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教师没有很好理解评价的内涵和作用,认为实施新课程就不能批评学生,对学生只是一味的表扬,于是,课堂上,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过分表扬:“你很聪明”“你回答得最好”,甚至明知学生回答是错的,教师也是一味的鼓励:“很好,请坐下”。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长此以往,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效。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