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提出 下载本文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我国持续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内涵,进一步彰显了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迫切要求。中小学校应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将二者更好地结合。 育人目标 指向学生未来发展

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是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必然方向和路径。核心素养对于课程改革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贯穿着学校的课程、教学、课堂、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旨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育人导向上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和选择。针对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应进行系统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重新定位学校育人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帮助学生生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课程结构 促进学生自主成长

课程建设是中小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接班人的有效载体。学校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架构多元、多层、严密、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研制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做好小初高学段的学科素养衔接与贯通。通过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全面、自主、个性化、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高品质的学习生活,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形成能力;教育学生努力做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做有全球化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人,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供给 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核心素养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正在日益深刻地显现出来。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跨界融合,提供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课程,进而满足学生差异性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转化成为学生内在的核心素养特质。学校课程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力争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长远目标。统筹各学段、各学科、各育人环节、各方参与人员和育人资源,高质量实施三级课程,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

学科融合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当前世界各国注重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进一步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规划基础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方案。重视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充分尊重学生合情合理合法的健康个性,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指导和帮助教师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合理使用教材、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整体性的课程培育整体性的素养。

课程评价 关注学生全面素养

要研制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适用于评价的能力表现与检测标准,把核心素养指标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机制之中。学校的各种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要全面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真刀真枪地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特别是高考录取方式,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把检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水平作为中考高考选拔学生的基本标准。从根本上改变用分数、高考来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不合理、不科学评价机制。

社会实践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各学科平均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或者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综合培养人文、科学素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并得以全面提升。

编后语

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因此要加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顶层设计,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核心素养”成了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然而,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在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怎样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这些问题,恐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无法绕开的。鉴于此,4月18日的第三十八次“发现论坛”,我们请来了绍兴市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何灿华校长为我们讲解《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希冀通过这样的形式,能让各位教研员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有一个统筹的了解,也从而厘清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几个关键要素。

“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何校长首先给我们观看了一则科学实验的视频,并分别从教育和人的发展两个立场来审视这一实验。他认为从教育的立场看,这一实验培养了实证的意识,理解了知识的本质,也让学生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而从人的发展的立场看,这一实验则培养了学生的友善真诚、思考质疑和独立自信的品质。由此可见,教学的过程,也同时是素养培养的过程。这一实验仿佛是一个种子,在孩子心里埋下的,是道德,是能力,更是情意。

事实上,“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由此,教育部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以此完善课程标准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何校长看来,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义务教育就是“深化课程改革”。因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也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内容,更是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为此,何校长还详细解读了“深课改”与“新课改”的区别,也对拱墅、绍兴两地教育的“内涵发展”做了对比分析,指出“抓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抓教师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