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仁者爱人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仁者爱人》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 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 板书:仁

我们先来技术难度较低的,(停顿)给“仁“组词,多多益善。 预设:仁慈、仁爱、仁者,核仁、仁义,为富不仁

解析:何谓仁,从字面来看,就是两个人。说通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就像同学们刚才的组词,两者的关系就是要爱,要慈,要讲义,仁字为何要在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停顿)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就是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

1

二、教学过程 (一)仁的根本(1.6) 1、疏通文字:

弟子:(1)指学生,与“老师”相对;(2)年轻人,与“父老”相对;(3)弟和子,与“父兄”相对。

入:在家;出:出门在外。弟:同“悌”,敬爱兄长。谨:谨慎,慎重。信:守信用。 行:践行(道德)。文:文化经典 句式:则以学文。

应为:则以(之)学文。“之”代指余力,省略了宾语。省略句。 2、探究:

孔子认为做人与学问是什么关系? 明确:修养第一,做学问第二。

过渡:在《克己复礼》中学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仁”的根本在于“孝悌”,因为仁即是人群相处之道,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那么通常所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仁道就是“孝悌”,因此培养仁心当自孝悌开始。孝悌之道,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 仁的根本、核心内容还是:孝悌。

(二)仁的内涵

1、孔子的关于“仁”的学说中贯穿了一个什么观念?这个观念也就是孔子“仁”的内涵。

【明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齐读二三四章。解决字词。 唯:应答声。道:学说。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加,凌驾。诸,相当于“之于”。及,做得到。 如:如果。博:广发。施:给予恩惠。事:仅,止。

尧舜其犹病诸:犹:尚且。病,以为难。诸:之乎。譬:比喻。方:方法。

2

句式:?吾道一以贯之。应为:武当以一贯之。宾语前置 ?何谓也? 宾语前置 3、“忠”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这里的“为人谋二不忠乎”就是要积极为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要“谨而信”,而“传不习乎”则是与课文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相对应。 4、什么人才会具有“忠”的品质?

【明确】能够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样的人才可以达到“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忠是建立在“孝悌”的基础之上的。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5.19) 过渡:这一章的内容可见单是具有忠还不足以称“仁”,“仁”还应具有另一方面的内容方能自足。那就是“恕”。

5、“恕”的含义是什么?这在课文中哪里可以找到佐证?

【明确】恕,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第三段中可以找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6、忠和恕的关系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明确】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

“忠”是从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 地让别人有所作为的角度讲的;“恕”是从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角度讲的。前者重心指向他人,后者重心指向自己。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目标指向上,两者皆统一于仁,是仁的外在于内在的和谐统一,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7、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要以“忠恕”贯之,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贯”呢?用什么方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