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选】2018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自感 涡流导学案1 下载本文

推荐精选K12资料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自感 涡流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感应电动势

(1)概念: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

(2)产生条件: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与电路是否闭合无关。 (3)方向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内容: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ΔΦ

(2)公式:E=n,其中n为线圈匝数。

Δt(3)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动势的关系:遵守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即I=3.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情形

(1)若B、l、v相互垂直,则E=Blv。 (2)v∥B时,E=0。 知识点二、自感、涡流 1.自感现象

(1)概念: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称为自感。 (2)自感电动势

①定义: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 ΔI②表达式:E=L。

Δt(3)自感系数L

①相关因素:与线圈的大小、形状、匝数以及是否有铁芯有关。 ②单位:亨利(H),1 mH=10 H,1 μH=10 H。 2.涡流

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在它附近的任何导体中都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像水的漩涡所以叫涡流。

[思考判断]

(1)磁通量变化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越大.( )

-3

-6

ER+r。

推荐精选K12资料

推荐精选K12资料

(2)磁通量变化越快,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 ) (3)磁通量的变化率描述的是磁通量变化的快慢.( ) (4)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无关.( ) (5)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越大,自感系数就越大.( )

(6)磁场相对导体棒运动时,导体棒中也能产生感应电动势.( ) (7)对于同一线圈,当电流变化越快时,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越大.( ) (8)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但不能阻止电流的变化.( ) 答案:(1) × (2)√ (3)√ (4) × (5) × (6)√ (7)√ (8)√

考点精练

考点一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ΔΦ

1.磁通量Φ、磁通量的变化量ΔΦ、磁通量的变化率的比较

Δt物理量磁通量Φ 项目 某时刻穿过某个面的意义 磁感线的条数 多少 ①ΔΦ=Φ2-Φ1 ①ΔΦ=B·ΔS 大小 Φ=BScos θ ②ΔΦ=S·ΔB ③②ΔΦΔS=B ΔtΔtΔΦΔB=S ΔtΔtΔΦ= Δt个面的磁通量变化慢 ΔΦ 某段时间内穿过某穿过某个面的磁通量变化的快磁通量的变化量ΔΦ磁通量的变化率 Δt③ΔΦ=B2S2-B1S1 B2S2-B1S1 ΔtΔΦ

2.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的进一步理解

Δt(1)E=n势。

ΔΦ

(2)E=n求的是Δt时间内的平均感应电动势,在磁通量均匀变化时,瞬时值才等

Δt于平均值。

对应训练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将闭合多匝线圈置于仅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中,线圈平推荐精选K12资料

ΔΦΔΦ

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回路,E=n求得的电动势是整个回路的感应电动ΔtΔt推荐精选K12资料

面与磁场方向垂直,关于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无关 B.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 C.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 D.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始终相同

ΔΦ

解析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知,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A错

ΔtΔΦ

误;感应电动势正比于,与磁通量的大小无直接关系,B错误,C正确;根据楞次定律

Δt知,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即“增反减同”,D错误。

答案 C

2.[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 (2016·北京理综,16)如图1所示,匀强磁场中有两个导体圆环a、b,磁场方向与圆环所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均匀增大。两圆环半径之比为2∶1,圆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Ea和Eb,不考虑两圆环间的相互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Ea∶Eb=4∶1,感应电流均沿逆时针方向 B.Ea∶Eb=4∶1,感应电流均沿顺时针方向 C.Ea∶Eb=2∶1,感应电流均沿逆时针方向 D.Ea∶Eb=2∶1,感应电流均沿顺时针方向

ΔΦΔBEara2解析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圆环中产生的电动势为E==πr·,则=2

ΔtΔtEbrb4

=,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方向均沿顺时针方向,B项对。 1

答案 B

3.[电荷量的计算](多选)如图2甲所示,abcd是匝数为100匝、边长为10 cm、总电阻为0.1 Ω的正方形闭合导线圈,放在与线圈平面垂直的图示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2

推荐精选K12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