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一) 下载本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一)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改变的一种革命过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器本、物本到人本,形成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即从“社会需要论”的研究范式向“现实的个人”的研究范式转换,由文本教育范式向人本教育范式的转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本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涵涉教学范式与研究范式这两个核心层面,在主客二元模式的主导与支配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范式均难逃“独白”的窠臼,并凸显其积重难返的理论缺失,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构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寻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已成为必然。

一、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内涵和本质

“范式”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来的。库恩在他主张范式论的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这些一般会构成某一相对独立理论系统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二是从心理上说是掌握这一理论系统的共同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三是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与心理认识的自然观,库恩强调,科学的发展正是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范式的运动,而这种范式也正是一定时期内共同成员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另外,库恩也进一步指出了范式的特有功能。在他看来,范式作为共同体成员的心理信念和行为准则,是科学家用来消除疑点、应付环境的工具。他的“范式说”因为有很强的解释力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受库恩的影响,人们用“范式”来衡量学科发展的水平和界定某种基本的研究方法。范式转换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超越,继而成为新传统。范式的转换或变革并不是一种新范式打倒另一种范式,不是线性的因果替代,也不是对旧范式的全盘否定,而只是否定或抛弃旧范式中已为现实证明不合理的部分,其中合理的部分则将理所当然地包容在新范式中。库恩为探讨科学发展规律而概括的范式理论,不但对研究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启示表现在: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态模式的研究,特别要重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范式研究。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给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样化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多重压力,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价值观念面临着冲突与整合。在时代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只有审时度势,主动求变,转换范式,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生的现象所持有的见解、思维方式及思维框架的总称,其核心是思维方式。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公认的问题和理论本质研究所持的一些共同的信念或看法。正是这些共同的信念或看法,才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和流派,才有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多样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构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性的呼唤和回归;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性的反思与价值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都在遵循着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一种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或者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典画范例。这些规范、范例、模式、模型、经验、思维方式等通常都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认识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观念工具。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改变的一种革命过程,它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超越,继而成为新传统。它不是对旧范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否定或抛弃旧范式中已为现实证明不合理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

范式的转换要立足生活、立足人本,洞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创造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是由守旧、专断、片面的文本教育范式向创新、民主、全面的人本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从“社会需要论”的研究范式向“现实的人”的研究范式转换,这种转换主要涵盖:第一,状态的转换。传统的文本教育范式是一种封闭系统,有自话自说的倾向。而现代人本教育范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向世界开放、向社会开放、向每个个体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此外,文本教育范式是一种平铺性的发展:其评估标准往往采用作报告数量的多少、开会的次数、学科点发展的数量等量化指标,属于传统的外延型思想政治教育;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一种递进式的发展,是以提高学生实际思想政治素质和认识水平、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真正发展为中心的内涵型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本质的转换。传统的文本教育范式是规范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注重教育为政治服务,时刻强调构筑思想防线的价值意义。教育本质上强调人的驯服性;而人本教育范式是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价值意义,着重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素质,在教育本质上强调人的发展性。第三,方式的转换。由教育者中心的灌输式、注入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平等对话的双方互动式。第四,目标的转换。文本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是政治过硬、“又红又专”的“政治人”;人本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应是复合型人才,既是“政治人”,又是“社会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流弊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有工具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知识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和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它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遮蔽了人的主体性、混淆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简化了教育方法,陷入单纯社会教育方式的泥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需要论”的研究范式出发阐释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再重要,也是党和国家的事情,是社会的事情,而不是个人的事情,是与个人无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的,是为了社会需要而培养人,而与人的利益、人的发展、人们的需要是没有关系甚至是相悖的,因而远离、漠视甚至拒斥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不乏这种思想倾向,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满足于上级交给的任务,以致使本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陷于软弱无力。在对待教育对象——学生方面,它尽管将学生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需求与特征,但通常将这种整体看成为一个抽象的整体,而较少将这种整体看作为一个由无数生机勃勃的个体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较少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忽视了个体心理积极性的存在,个体也因其价值被不同程度地忽略而失去获得趋同社会期望的内在动力。从社会需要出发规范教育活动的同时,关注个体需要,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从社会本位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统一的转换:也必然带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社会本位是以社会特别是以国家的需要为导向的价值定位,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在社会本位论者看来,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社会道德需要,最大的价值就是社会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服从于社会的意志,为适应社会塑造“社会我”而不是“个体我”,使年轻一代系统社会化,并且将个性化完全看成为社会化的绝对对立物,社会本位论只强调入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面。而忽视个体所存在的独特、内在的需要,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只是一味强调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和道德修养。个人本位论则把个体的人作为社会问题的出发点,突出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发展,认为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始点、核心和目的,反对具体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和限制。

它肯定了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道德性,使个体能够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和障碍,大胆追求自身利益,满足自身需要,从而调动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它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和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供的支持,而片面追求个体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单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个人难以取得应有的价值,人类社会难以生存和发展。社会本位论偏重人的社会属性,个人本位论则偏重人的自然属性,都有相对真理性,但各自又都有偏颇,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周延、不全面的,都会直接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受社会制约、是社会的生成物,又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人既需要并必然社会化,又需要并必然个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的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个性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作为社会的人与作为个体的人的统一,是作为受社会制约、规范的人与作为受个体需要和追求驱动的人的统一。因此,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在研究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础时,既不能独睐个人偏废社会,也不能独睐社会偏废个人,而应当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个体在向社会展现才能、贡献力量的同时也要求社会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尊重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以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这方面正是我们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忽视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真正理解个人和社会以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要在承认社会需要的同时,提倡以人为本,从二者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上来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