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会实践考察报告 下载本文

南京社会实践考察报告

一、 课题内容:

穿越历史的凹痕——探究是否有必要扩建并免费开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二、 小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王蔼宁——摄像,记录 副组长:李运杰——财务及交通 组员: 王蓓宁——论文

李欣怡——饮食

傅宇——资料查找及整理

三、 考察思路

拍摄、统计

提出问题 查找资料 实地考察 资料整理 得出结论

调查问卷

四、 报告内容 课题设立的原因

我们小组设立本课题是受到两段资料和一段新闻的启发。 第一段资料为:“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

第二段资料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经1994年至1995年,2005年至2006年两次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南京都市论坛估计本次扩建耗资7亿人民币。”

新闻为:2004年2月24日,新华社和《南京日报》同时发表了一条消息:“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于3月1日起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南京市人民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经费予以补贴。”

这引发了我们好奇:第一,该馆除在规模上扩大外,展品有无改变;第二,这二次扩建和免费开放对参观的游客影响如何;第三,消耗巨资来扩建并免费开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获得的良好效益相比是否值得。

因此,我们将课题设立为“是否有必要扩建并免费开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考察过程

到达南京的第一天,我们小组大致熟悉了一下南京的地铁和公交线路,并在下午与第二组同学一同参观明孝陵。这一天我们小组尝试乘坐了公交车、地铁和

出租车,发现在南京乘坐公交车很费时,相比之下,乘坐地铁是个好选择。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馆外,王蔼宁对该纪念馆外观、雕像进行拍摄记录,李欣怡清点了雕像的个数,王蓓宁对雕像下面的介绍文字进行记录,李运杰和傅宇问询是否需购买门票。进入纪念馆后,王蔼宁和李欣怡统计了展品的种类和个数,我对各展区的介绍文字中重要部分进行记录,李运杰和傅宇进行问卷调查。由于当时为工作人员午休时间,问卷调查仅完成两张。

第三天,因学校组织,我们再次参观纪念馆,王蔼宁对万人坑进行记录,李运杰和傅宇的问卷调查继续进行。原先我设计并打印了20张调查问卷,李运杰和傅宇在第三天时问卷调查完成六张,加上第二天的,共计完成了40%。此外,我和李欣怡通过售书处的工作人员,了解了部分旧馆的信息。李运杰和傅宇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得知,在纪念馆6号出口处的办公楼内,会有纪念馆的新闻发言人接受我们的采访,但只允许小组中2人进入。王蔼宁和李运杰进入办公楼内对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但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不能擅自发表意见,也不被允许接受问卷调查,因此,这次采访只能无果而终。

在最后一天,小组成员对前几日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成员按自己的分工将所需资料带回家。在参观中山陵的过程中,我们得知,紫金山脚下有一处日军屠杀场所遗址,但出于时间原因,无法对此地进行考察。

问卷调查结果

原先小组准备了调查问卷,共计完成了40%。调查问卷都由工作人员完成。 在这问卷中,仅25%人有在旧馆工作的经历。所有人都参观过新馆与旧馆,88%人认为新馆与旧馆在场馆内部设施方面有较大差别,88%人认为新旧馆在展品数量方面有较大差别,88%人认为新旧馆在展品表达的思想方面有较大差别,63%人认为新馆与旧馆在场馆外观方面有较大差别。

所有人都认为,19岁至35岁的游客较多,88%人认为36岁至60岁的游客也占较大比例,其次为8至18岁的游客。

所有人都认为,以单位组织为参观形式的游客较多,38%人认为以个人前往为参观形式的游客占较大比例,38%人认为以家庭出行为参观形式的游客也占较大比例,25%人认为以与朋友结伴而行为参观形式的游客占较大比例。

88%人认为以学习历史为参观目的的游客占较多,25%人认为以旅游为参观目的的游客也占较大比例,25%人认为以社会考察为参观目的的游客也占较大比例。

63%人认为参观是态度较认真的游客占较大比例,25%人认为参观是态度一般的游客占较大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