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下载本文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指定“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1)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目标:

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细菌)。 ④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等。 (2)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因此,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从而做好治疗、消毒、隔离等工作,以防止扩散、流行。 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 ②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与诊断。

④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②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④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每班诊疗患者者为一个护士、一个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⑤可能将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离开病房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等置黄色垃圾袋中,洗手。 ⑥对于血压计、听诊器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⑦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先电话通知相关诊疗单位,以便做好隔离准备,防止感染扩散。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交班应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⑧病室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加强清洁和消毒次数。抹布、拖把专用,并有隔离标志,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消毒处理。

⑨限制探视人群,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⑩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3)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减轻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2)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成员进行会诊,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每季公布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结果,对耐药率>75%的药物予以暂停使用。

5.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置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锐器置锐器盒,贴上特殊感染标识,由专职人员集中收集后密闭送医疗废物存放处。 6.教育与培训:

(1)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2)工人: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3)患者与家属:进行耐心的说明,并告知洗手等消隔离措施的重要性,提供洗手设施或手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