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焦虑感的形成及负面影响 下载本文

完美格式整理版

语文学习中焦虑感的形成及其负面影响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现象十分普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种尴 尬的局面,有人认为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有人认为是学生负担过重引起的,也有的从教材、教师素质方面 去分析原因。自然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但笔者认为其中还存一些原因未被涉及到,或者说没有被深刻的揭示 出来。那就是学习者的“焦虑感”。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三个“焦点区域”都应该 加以注意,即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个区域相互重迭和相互关联。教师往往有一种过多关 心学习情境而忽视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倾向”。[1]同样,当前的各种研究对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 态以及它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关注还不够。本文想探讨一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高度焦虑感 ”这一心理现象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和干扰,并拟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二

什么叫焦虑?按照心理学的解释,焦虑“是由于对亲人或自己的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 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正常人的焦虑具有情境性,它与危 急情况和难以预料,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2]简言之,焦虑感是由于担心而产生的某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 来自对某种情况,某些难以预料应付的事件有直接关系,当这种紧张感积聚起来超过了正常限度,就形成高度 焦虑。进入课堂学习的学生或多或少总有一些焦虑感:担心不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担心得不到好分数,担心 在班级里的排名靠后等等。

现代西方教育心理界认为焦虑感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某种低度的焦虑对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焦 虑能够提高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的效率。因为简单练习任务比较枯燥,少量的焦虑能给完成任务带来一点刺激 ,如限时叫学生当堂背诵一些短诗文,默写成语比赛等,英国的G·R克罗斯,美国的H·C林格伦和A·E伍尔福 克等都持这种观点,但他们一致认为:过度的焦虑会影响、干扰正常的学习,甚至产生课堂里的敌对行为。因 此他们主张教师应当设法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使之回到正常水平上来。林格伦说:“某种最低度的焦虑对学 习十分必要,而过多的焦虑对集体有干扰的结果。它会引起敌意和挑起攻击性行为,或者使全班集体沉默和拒 绝参加任何积极的学习活动。”[3]伍尔福克则引用一个研究指出,有高度焦虑感的五六年级学生,在不限时解 答数学题时,同较少焦虑的同学一样能快速正确地答题。然而,如果予以时间限制则前者的错误是后者的3倍, 前者的所用时间是后者的2倍,前者的作弊也是后者的2倍。[4]英国的克罗斯则指出:虽然就高能的学生而言, 高度焦虑能提高学习成绩,但对大多数中等和水平比较低的学生而言,一般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5]

学生在学习中的焦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要全面探讨这种相关性,非本 文力所能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无压力轻飘飘,少量的焦虑感能促进学生学习,但一旦学生压力过大,长 期过度紧张由此产生了高度焦虑,那么就会走向反面。现代教育心理实验告诉我们:高度焦虑感与大多数学生 的学习成绩成负相关,换言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高焦虑状态,常常担心完不成学习任务,担心 自己的成绩上不去,担心辜负了师长的期望,那么势必会使学习效率降低。严重的还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 心,甚至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如果这种高焦虑在班级里蔓延,则会导致师生对立。

反观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在学生中是不是存在着那种高度的“焦虑感”呢?这种

学习好帮手

完美格式整理版

高度焦虑形成的原因是 什么?它产生了哪些消极后果呢?笔者认为:从小学到初中和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高度的 焦虑感,这种焦虑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完不成作业而受教师批评的紧张和担心;对跟不上教师授课思路 的担心和紧张;对自己考试在班级和年级排名落后的紧张和担心;对语文学习有可能拖其他学科后腿的担心, 以及有可能使家长期望落空的紧张担心等等。这种焦虑感使得本来枯燥乏味的语文变得更加无趣和无效。这种 种焦虑,大致可分为课堂上的焦虑和课后的焦虑两类。 课堂上的焦虑感,小学和初中、高中的表现各异。小学生的高焦虑主要来自作业量,抄生词、抄词语解释 、抄课文段落、背诵词语解释、造句、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此外还有A、B卷、模拟试卷。四年级 开始有了“阅读分析”,在这么多的作业压力下,小学生每天处在焦虑中:往往旧债未还,新帐又来。初中学 生在课堂上的焦虑感除作业量之外,主要应付听课笔记上,为了适应考试需要,有许多教师基本上改变了传统 语文教学方式,将教学与考试直接挂钩,怎么考就怎么教。凡是非考试篇一律不教,也不规定学生去读(由此 可见S版、H版各种课文类型设计归于无用)凡圈定要考的篇目,由从字、词、句到篇章,不论巨细、层层分析 ,每一个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不放过。这种授课方式早已不是“繁锁”“肢解”所能形容。上语文课成了听写 课,试卷分析课,学生课本的行间字里密密麻麻记载了教师课文分析内容。至于文言文,则在必考的篇目下记 录着教师的全文翻译,上课成了教师口译,学生笔录。上课的内容来不及消化,要急于赶记下面的内容,形成 焦虑。至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焦虑感则来自会考和高考的压力,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按照会考和高考的题 型进行训练,基本上没有主动的阅读和写作。大量时间花在针对性的试题训练上,结果总是象“夸父逐日”一 样,永远赶不上考试的需要。这种对语文学习无法把握的焦虑感困扰着高中生。

再说课堂外的焦虑,课堂外的“高度焦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排名次”,二是“额外的工作量”。

语文从小学到中学都存在“难教”、“难学”成绩难以提高的问题,为了刺激学生从小学好语文,许多学 校和教师采取排名次的方式,教师与班干部一起把每一次测验和考试都在班级和年级排名次,逢到期中和期终 考试,成绩还入电脑,而且还要公布,这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其次,增加习题量,由于语文课只是在不断 肢解分析重复“本篇目”中的某些段落,所以,母语学习成了一种除任课教师外,谁也不懂的学科。于是采取 的办法有二:一是想方设法搞到各种练习卷,迫使中小学生去做,二是设法将孩子送到各级各类辅导班,或者 出资聘请家庭教师加班加点辅导。沪上大小书亭AB卷满天飞,“家教热”持续升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于是许 许多多的学生走出乏味的课堂,又带上沉重的十字架——必须完成各类额外作业。于是,整天整月整年陷入紧 张应付的困境之中。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一书中批评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强调语法分析,造成“两种不可 忽视的倾向:①许多时间让分析结构占去,多读多写自然更难做到;②有时更严重,使学的人如坠五里雾中, 越学越莫明其妙”。他批评的是前几年的“语法分析”,我们用来批评目前的“阅读分析”标准化试题练习, 完全恰当。 三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语文学习同样如此,所谓捷径是没有的。但学习必须讲效 率,教学本身也有规律,语文学习有其本身特点,语文教学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具有高度焦虑感的学生在语文 学习上就会违背这些规律,反而陷入困境之中。 从目前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看,普遍存在的高焦虑已造成了语文学习无效的严重后果。小学生初中生为应 付大量的作业,结果违背语文学习规律。学习的效率与时间的长短并不成正比,超过一定限度,效果适得其反 ,高焦虑会引起抑制,影响视力、思维力。例如小学生每天要应付那么多的作业,没有时间处理巩固储藏在头 脑中的信息,结果该记的记不住,花的时间越多效果反而越差。国外的实验证明:焦虑会使人分心。“高焦虑 者把

学习好帮手

完美格式整理版

注意力分散在新材料和他们关注的自己内心不安上”[6],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记忆的材料,在焦虑状态 下就无法很好地记忆,例如本来花五分钟可记住的材料,在临考前紧张的气氛中学生往往不能完成任务。那种 每天要担心完不成作业而被训斥的学生如何来记住该记的学习材料?高焦虑引起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从小学 开始学生即写不好字,写不好字是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而且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高焦虑的另一个后果是影响初高中生的整体阅读和写作水平。语文学习 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的活动,虽然,语文不像数理化那样有明显的阶段性,但毕竟初高中的语文学习不同于 小学的语文学习,它不是简单的背诵记忆、简单的练习,“心智技能的学习需要把更为简单的心智技能(规则 、概念)组合起来,这些简单的心智技能都是以前学过的并且能够恢复的。”[7]整个阅读理解和写作都需要借 助于以前学过的材料加以思维、组织,而目前初中高中语文学习效率不高:一是从小学开始即没有储备必要的 材料,该背该记忆的东西太少,而且没有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所有精力都花在应付作业和考试上,而这些东 西,一旦考试结束,全都归于遗忘;二是由于初高中生本身处于高焦虑状态中,影响了自己的语文阅读写作能 力,林格伦指出:“很明显,高水平焦虑有助于学习简单材料,但干扰复杂材料的学习,”[8]伍尔福克也指出 :“研究者们发现,焦虑与学习成绩相关密切。在智力测验中,焦虑多者的分数一般比焦虑少者低,尽管我们 不能确定是焦虑引起成绩差,还是成绩差引起焦虑。焦虑显然能提高完成简单任务或长期练习的技巧的成绩, 却可能有碍完成复杂任务或未全面练习的技巧。”[9]初中生的“阅读分析”题,高中生的“标准化”试题都是 一种复杂的题目,(且不论它们到底能否测验出学生语文真实水平,它们的利弊得失还可讨论)。要做这类题 目,必须具备复杂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必须有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在一种紧张状态中来 做这类题目的,面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题型复杂,没有教师的指导(来自“标准答案”)许多人一筹莫展 ,加上本身语言储备不够,舍本逐末的学习方法(从小学开始以做题目代替阅读,“小学而大遗”)导致学习 效率不高,结果产生严重的焦虑,直到会考高考临近,焦虑达到高度。于是他们只好跟在教师们后面,被动地 做大量的练习却来不及消化,希望像掌握数理化公式那样掌握一套语文学习的解题方法,其结果当然是无效, 虽然有时分数提高了,但真正的阅读写作水平依然无法提高,于是,大作业量——焦虑——无效——高度焦虑 ——更大作业量——仍然无效。语文学习陷于一种循环的怪圈之中。

高焦虑还引起一个结果是: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学生体会到成功,或者在他 经过思考采取某一行动而得到强化的情况下,常常形成态度。”[10]反之,花费了巨大的努力却体验不到成功 ,况且学习的过程本身又是令人乏味的,那么厌学也就是很正常的了,布卢姆曾指出:“据我们看,如果学生 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他们 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尽管学生受到程度不一的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们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 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11]目前小学生中有不少讨厌语文学习,甚至害怕语文,其原因主要是付出劳 动很大,收效甚少,既然完成任务也罢不完成也罢,都是受训,受罚,谁还在乎?伍尔福克说:“一旦得了坏 分数,非常焦虑的学生比较少焦虑的学生更容易弃学。”[12]

高焦虑造成另一个也许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整个语文学习误入歧途。克罗斯指出:“有把握认为,要想 提高作业成绩,蓄意使一个班级充满激情,从而达到疯狂的程度,完全会误入歧途;它可能会激励少数学生, 但一定也会阻碍大多数学生。”[13]用“疯狂”一词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让我们的家长、教师(尤其是小学 教师)“充满激情”则一点也不夸张,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从小学开始的排名,导致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班与 班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激烈竞争,甚至造成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竞争,所有想努力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老师以 及家长,调动了所有可能的手段去提高孩子们的分数,于是学生的高焦虑变成

学习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