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正音谱》曲谱简论-2019年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太和正音谱》曲谱简论

曲谱是我国曲学史上重要的文献遗产之一。曲谱是曲体文学形式趋向成熟,甚至凝固化以后出现的。曲谱形成以后,不仅有利于演出,而且可以指导创作。它作为曲体创作的标准化范本,是曲体文学发展的理论总结。

古代曲谱在分类上,按性质和使用对象可分作文字谱与音乐谱两种。文字谱传统上称作“曲谱”或“格律谱”;音乐谱,一般又称作“宫谱”或“工尺谱”。《正音谱》属于文字谱,本文论曲谱专指文字谱。关于它的特点,近代曲学家王季烈在《?P庐曲谈?论宫谱》中曾作过论述:“厘正句读,分别正衬,附点板式,示作家以准绳者,谓之曲谱。”1具体体例上,文字谱以宫调为经纬,按照每一宫调所辖曲牌为序列,依次构谱,即先列平仄谱式,再附以例曲,组成格式。有时一支曲牌区分正变格多种,即正格以外,别列“又一体”。平仄谱式上往往附点板眼,圈注开闭口字,指示韵脚,例曲之后一般缀附小字释文,纵论该调的格律变化及制谱者的曲学见解。同一宫调的谱式先组成一个系列,多种宫调谱式汇合,便构成一部完整的总谱。戏曲史后期出现的文字谱还兼列南北曲联套谱式,以供择用。

曲谱在形成上受到隋唐燕乐谱,唐宋词乐谱的影响,“从中国音乐史的角度说,戏曲曲谱实际上是燕乐曲调谱、声诗曲调谱和词乐曲谱的裔派余脉。”2曲谱制作萌芽于宋元,大盛于明清,

其余绪延续到近现代。

早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已开始搜集北曲宫调曲牌,按宫调缀以曲名335支,完成了有曲无辞的北曲调名谱,并在《作词十法》之“末句”标明68首曲调的末句平仄;“定格”,辑录元代“名人词调可为式者”40首,去其重复,实为37首,其中小令33首,带过曲3首,套数1首,概括了北曲曲调的三种基本样式。“定格”重在谱式分析,但也只是最早的曲谱雏形。 朱权《太和正音谱》以《中原音韵》为蓝本,在335章曲牌的基础上,增加例曲,标注平仄,圈识正衬,构成具体谱式。他在自序中称其制作:“采摭当代群英词章及元之老儒所作,依声定调,按名分谱”,“以寿诸梓,为乐府楷式。”从而完成了古代戏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北曲格律谱。

《太和正音谱》曲谱的完成,是朱权留给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虽然它有些地方还很粗糙,其谱式也很简单,但作为第一部完整的北曲谱,对后世曲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筚路蓝缕之功是不可抹杀的。

(一)《正音谱》首开北曲谱之奇葩,在它之后的曲谱制作都以《正音谱》体例为准的。“《正音谱》确定了十二宫调的列谱系统”。3虽然《中原音韵》首次以十二宫调统属曲牌,但由于只是简单的调名缀辑,本身并不完整。而《正音谱》把十二宫调335支曲谱一一补足例曲,构成具体谱式,遂成为一种列谱定则。后来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吴梅《北词简谱》,郑骞

《北曲新谱》都是踵武《正音谱》之体例,按十二宫调经纬曲牌的。由此,也形成了北曲曲谱系统,如《啸余谱》(北曲谱,明程明善)、《钦定曲谱》北曲谱、《博山堂北曲谱》等都直接袭用《正音谱》宫调曲牌和例曲谱式。

(二)《正音谱》确立了谱式例曲的具体标注方法。即全曲乐字标明平仄,某些乐句指明正衬。如: 双调 [落梅风](即[寿阳曲])张小山小令

东风景,西子湖, 湿 冥冥柳烟花雾。黄莺乱啼蝴 蝶 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平平上 平上平 作上声 平平上平平去 平平去平平 作平声 上 上平平上平平去

正宫 [伴读书](即[村里秀才]) 白仁甫《梧桐雨》第四折 一 点儿心焦燥,四 壁 秋蛩闹。 忽 见掀帘西风 恶, 遥观

作平声 上平平平去 去 作去声 平平去 作平声 去平平平平 作上声 平平

满地阴云罩。披衣闷把帏屏靠, ?I 眼难交。 上去平平去 平平去上平平去 作去声上平平

朱权根据北曲声律特点,在乐字的标注上反映出入声派入三声后的声类,形象地再现了北曲“作词之膏肓,用字之骨髓”,对今天曲律学、音韵学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后世南北曲谱大多吸收了《正音谱》乐字平仄的标注方法。至于小字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