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填 空 题:
1、社会心理学分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或选择题)
2、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于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社会化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逐步内化的过程) 4、勒温提出了场的概念。
5、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同一个国家的国民有相同的人格特征。 6、勒温根据场的理论,提出了个人的生活空间概念,由环境和人组成。 7、社会化是通过个人和与之有关的其他个人和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8、社会化因素就是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
9、儿童首先受到的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及学校的影响。 10、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11、社会角色理论是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所创立的。
1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13、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 14、“我”这一概念可指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一是客观的“我”,人类学家米德把前者称为“I”,把后者称为“me”。
15、柯里把自我意识这一侧面称为“自我形象”。
16、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形成自我意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理的自我。
17、男女性别差异的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包括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18、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导人是班杜拉。
19、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以及亲长认
同。(或选择)
20、社会认知的范围很广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或选择) 21、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表情可划分为三种类型: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或选择)
22、社会生活中有一些自然现象,本来并不具有社会意义,但人们也往往作拟人化的归因。
23、流言传播的速度往往是开始缓慢,然后不断地加快,当达到了高潮,将近饱和状态——人人皆知时,又变得缓慢起来,整个传播过程呈S形。
流言传播的速度是呈S形变化的,开始慢,中间快,结束慢。(或选择) 24、有关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可以从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与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5、对权威的服从有两种情况,一种服从是钦佩权威而服从,一种是害怕权威而服从。
26、利他行为有两类,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另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27、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先天论和动机论两种。
28、对侵犯持本能论观点者以精神分析理论和动物行为学为主要代表。
29、个人在团体中接受团体的影响,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团体的支持力量。(填空或选择)
选 择 题:
1、进行连续性观察。即对同一对象的同一问题要作多次观察。 2、进行轮换性观察。即对同一课题变换几次对象进行重复观察。 3、进行隐蔽性观察。即研究者的观察活动力求不使被研究者觉察到。
4、社会化可以用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等词汇来具体表现,这些词汇都意味着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5、社会化的类别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 6、角色理论包括角色的学习、角色的理解、角色的认知、角色的冲突等。
7、社会角色的学习,指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是学习角色的责任与特权(义务与权利),一是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
8、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9、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10、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
11、从3岁到青春期以前的十三四岁,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可以称为“客观
化时期”。
12、自我意识趋向主观性,这也可称为“主观化时期”。
13、男女性别角色的特点:1)男女性别角色的多样性。2)男女性别角色的相对稳定性。 14、动机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即活动性和选择性。(或填空) 15、社会性动机可以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两种。(或填空) 16、意图有不同的形式,如企图、幻想、追求、理想等。(或填空)
17、社会认知的特征: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或填空) 18、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或填空) 19、态度的三种成分中情感是最强有力的成分,要改变一个人的情感远比改变认知成分困难。(或填空) 20、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的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或填空)
21、海德的P—O—X模型。纽卡姆的A—B—X模型。(或填空)
22、我们社会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些心理现象,如模仿、流行、舆论、流言、暗示、竞赛等,都是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或填空)
23、不服从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表现为不同的层次:①抗拒、②消极抵制、③自由主义的态度。
24、侵犯可以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25、有一些心理品质在许多团体领导人中有共同性:即智力、主动、幽默、外向。 26、领导人的领导方式有民主的领导、专制的领导、放任自流的领导三种。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
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2、实验室试验法:是社会心理学最早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试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查明被试验者心理效果和影响。
3、实验取样的随机化:在实验室实验法中,应该使某一范围里的每个人都有机会作为被试验者,称之为实验取样的随机化。
4、现场试验:是在自然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试验,对于由此发生的相应的心理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作出结论。
5、现场观察研究: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
6、模拟研究: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探求人们在其中的心理活动。
7、历史档案分析法:是收集历史上所记载的某个团体或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资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
8、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做社会化。
9、社会角色:是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的位置,被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10、角色理论: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一般称之为角色理论。包括角色的学习、角色的理解、角色的认知、角色的冲突等。
11、社会角色的期待:是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也必须领会他人对自己怀有的希望。
12、皮克马利翁效果:指的是期待的效果。皮克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他用自己的期待,使所雕刻的人物获得了生命。罗森塔尔把期待效果称之为皮克马利翁效果,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13、社会角色的认知:根据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包括他人的言语、表情和姿态)来认识对方的地位,称为社会角色的认知。
14、社会角色的冲突: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往往会发生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这就称为社会角色的冲突。
15、自我意识:也成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16、自我形象:就是自己了解自己的一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就像自己站在镜子面前看到的自己的一切一样。
17、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这是埃里克逊自我发展观中的一个概念。 18、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男女性别角色: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
20、成就动机:是指个人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的愿望。
21、回避性成就动机:使女性回避成功,压抑自己成就表现的动机。 22、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3、需要:是指人的生理或心理状态由于某种不足或过剩,而产生的不均衡状态,而带来的主观体验。 24、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
需外力作用的推动。
25、外部动机:不是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的动力,而是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 26、外附激励:是指激励方式都是外附性的,是附加于工作以外的激励。
27、内滋激励:是指给人一种成功感。工作成功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激励,最高的奖赏。 28、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9、第一印象:亦即初次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称第一印象。
30、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
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31、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
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
32、偏见:是个人对他人或其他团体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
33、逆反心理:宣传者进行宣传时,也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即人们的态度会向相反方向变化,或仍持
原来的态度,即所谓逆反心理。
34、权威主义倾向:是指人们对权威过分尊敬与服从。
35、模仿: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
36、非控制的社会刺激:无论是自觉地或无意识地仿效,都不是通过外界的命令而强制发生,所以这种榜
样称之为非控制的社会刺激。
37、流行: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时间内,由于追求某种行为方式,并使之在整个社
会中到处可见,从而使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了连锁性感染。流行亦可称为社会风尚或时尚。(理解要点:人很多、时间短、相互影响)
38、社会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也可以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39、流言:是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人们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
40、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地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
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
41、他人暗示:暗示信息来自他人,成为他人暗示。权威的暗示是他人暗示的特殊情况。 42、暗示信息来自本人,成为自我暗示。生活中往往有一种“疑神疑鬼“的自我暗示。 43、竞赛:是个人或团体的各方力求胜过对方成绩的对抗性行为。
44、从众: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这种压力不具有强制性,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
的行为。
45、反从众与独立:指人们坚持自己不同于团体多数人的意见或态度,即反从众与独立。
46、众从:指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
人一致的行为。
47、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种服从行为是来自外界的影响
而被迫发生的。
48、利他行为:其最广泛的定义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
49、移情:是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等心理感受,即所谓将心比心,从而产生
助人行为。
50、冷漠行为: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
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
51、侵犯行为:是指故意对他人产生伤害结果的行为。包括物质的伤害和精神性的伤害。 5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53、人际关系的结构:在社会团体内,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联系,这种形式和规模的
联系也就是人际结构。
54、人际沟通: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的交流
称为人际沟通。
55、团体: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56、小团体:凡是相对稳定、人数不多,为共同目的而结合的成员直接接触的联合体,为~。
57、小小团体:在人数较多的小团体中,某些人的交往活动比较频繁,交往更带有密切的性质,有些社会
心理学家称之为小小团体。小小团体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共同体,同时还属于某个小团体。是小团体的内部分支或一部分。
58、现实团体:是实际存在的联合体,成员间有着实在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是有目的、有任务的联合体。 59、假设团体:名义上存在的人们的共同体,称为假设团体。
60、正式团体:根据定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有公事往来,他们之间有从属关系或平行关
系,执行任务中的责任有大有小。
61、非正式团体:是在心理动机上的方向一致——同情、观点接近、信念一致、承认权威、个别人威望的
基础上产生的。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62、强制性影响力:也可以称为权力性影响力,它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条件构成的。
其他知识:
1、社会心理学着重探讨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2、社会心理学强调要探讨情境,最关心的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 3、社会心理学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4、单一支配理论(代表人物、名称、主要观点) 名称 快乐说 代表人物 本瑟姆 主 要 观 点 快乐是支配人类行为的原则,认为人们的行为总是趋利避害,最求快乐与幸福,逃避痛苦与不幸。后来影响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认为人的基本行为是权力的追求,因此人类的行为表现为自我的热情与自我的力量。 社会就是模仿。 人的行为是受暗示影响的。 本能影响人的心理社会行为。 强调习惯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习惯是本能的转移。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自我说 同情说 模仿说 暗示说 本能说 习惯说 态度说 霍布斯 亚当.斯密 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心理基础。 塔尔特 罗斯 麦独孤 詹姆士 杜马斯 5、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有10年的时间,这个阶段自我意识以趋向于成熟,也是心理的自我发展阶段。 6、在处于生理的自我阶段,自我评价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身体、衣着、家庭、父母等对他的态度、他对家庭成员的态度的评价和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自我感情。 7、社会助长(或促进)效应:在有别人注意的情况下,效果会高。 8、从众行为和顺从行为的区别在于内心是否出自自愿。
9、社会心理学家贝尔分析了领导功能之后,提出两个主要向度:一为工作取向,一为人情取向。工作取向的领导行为,偏重在团体目标的达成;人情取向的领导行为,偏重在维持团体成员的士气和内聚力。贝尔把这两个取向比喻为家庭中的严父与慈母。
简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