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下载本文

景陵峪地区 综合地质报告

学院: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班级:资源勘查1503 学号: 姓名:覃月月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第二章地层……………………………………………………………………1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2 第四章地质构造……………………………………………………………3 第五章构造演化史…………………………………………………………5 第六章结束语………………………………………………………………6

第一章 引言

景陵峪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的目的是使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次训练。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它对培养我们读图、作图及提高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次实习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1幅构造纲要图、1幅地质剖面图对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本次要求分析景陵峪地区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000m)(*1000m)=2590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还是可以容易得解释图中出现的一系列构造现象,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提升。

第二章 地层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再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h),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上石炭统(C3),三叠系(T),侏罗系(J),古近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新近系(N)和第四系的更新统(Qp)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中下石炭统(C1+2)、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h)。

地层分布

(1)下志留统(S1):出露于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千枚岩,大理岩。

(2)中志留统(S2):主要分布在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在西部也有部分地

层,代表性岩石板岩。

(3)中泥盆统(D2):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清风岭一带,在景陵峪西南西山地区也有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砾岩。

(4)上泥盆统(D3):地层主要出露分布在青风岭的北部,在景陵峪地区中部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页岩。

(5)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沙峪、黄村地区和区庄、下台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白云岩。

(6)下二叠统(p1):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西部小片地区和黄山周围地区,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粉砂岩。

(7)中上二叠统(P2+3):该地层主要在黄山地区出露分布,该地层出露面积较小,近线状排列。代表性岩石为砂页岩夹煤。

(8)下白垩统(K1):该地层在地表出露面积较小,仅有一小片呈层状分布于景陵峪南部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砂砾岩。

(9)上白垩统(K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及黄村以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页岩。

(10)古新统(E1):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东部和南部,呈带状在景陵峪南部向东延伸,代表性岩石为页岩,粉砂岩,砂岩。

(11)全新统(Qh):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西南部,沿河谷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砾、粘土。 接触关系

根据各个地层之间的连续性(根据图例的时代是否连续)和各自的产状及分布特征,则可以得出地层的接触关系如下: (1)下志留统(S1)与中志留统(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