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免疫规划复习题(附答案) 下载本文

鹤壁市免疫规划复习题(理论知识)

一、名词解释:

1、预防接种: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疫苗:广义的概念是指所有的免疫制剂,既包括用于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狭义的概念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4、抗体: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5、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和设备。冷链设备、设施包括冷藏车、疫苗运输车、冷库、冰箱、冷藏箱、冷藏包、冰排及安臵设备的房屋等。

6、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7、第二类疫苗:是指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8、免疫程序:是指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儿童)预防针对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次序、剂量、部位及有关要求所作的具体规定。

9、常规接种:是指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程序和预防接种服务周 期,为适龄儿童提供的预防接种。

10、应急接种: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11、强化免疫:是根据传染病流行特征、人群免疫状况和传染病控制目标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目标人群开展的群体性接种。

12、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13、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14、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

15、麻疹疑似病例: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

1

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16、柯氏斑:病人发热2~3天后,口腔颊粘膜周围可见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为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17、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以特有的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特点,包括牙关紧闭、颈肌僵直、角弓反张以致丧失任何功能。喉痉挛窒息、严重肺部感染及全身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18、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19、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0、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分为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共5种。

二、填空题:

1、对所有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标本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 14天内采集;两份样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每份标本重量 ≥5克 克。 2、AFP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为: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3、AFP病例在麻痹发生 60天 后,要对其病例进行随访,随访表须于 75天 内上报至市、省级疾控机构。

4. AFP报告14种,举出其中5种:格林巴利综合征、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短暂性肢体麻痹。

5、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6. 麻疹的主要症状发热、皮疹、咳嗽、眼结膜炎、卡他症状、柯氏斑。

7、麻疹血清标本运送前应在2~8℃ 保存,如果 7天 内不能运送的,应臵 -20℃ 以下保存,避免反复冻融。全血标本 不能冻结。

8、对疑似麻疹病例,出疹 3天 内麻疹IgM抗体阴性者,可于出疹后 4-28 天再采集第2份血标本。

9、现阶段麻疹暴发定义为: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 10天 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 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河南省疾控中心关于转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加强全国麻疹监测与应急处臵工

2

作的通知>的通知》中规定,现阶段我省执行麻疹监测指标要求为:麻疹监测病例中的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0/100 万以上,同时80%以上的县区麻疹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 10/100万;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 100% ,48小时完整调查率达到 90% ;发病后3日内病原学标本采集率达到 60% ,血标本采集率2011年达到 85%,2012年达到95%以上,实验室血清检测结果7天内及时报告率达到 90%;麻疹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率、采集病原学标本的暴发疫情数占暴发疫情总起数百分比以及暴发调查处臵率均到达 100% 。 11. 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12.《河南省甲型病毒性肝炎监测方案(试行)》中规定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即为甲肝暴:在30天内,一个学校、幼托机构、工厂等集体单位发生 ≥3 例甲肝病例;或在15天内,在一个自然村或居委会出现 ≥5 例甲肝病例;或在15天内,一个乡、镇、街道发现≥20 例甲肝病例。

13.《河南省甲型病毒性肝炎监测方案(试行)》中规定监测评价指标为: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率 80% ;实验室诊断病例在报告的甲肝病例中所占比例大于 95% ;死亡病例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场调查核实率 100% ;暴发流行疫情省或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场调查率 100%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标本7天内完成检测、反馈率 80% 。

14.预防接种常规资料中的统计资料可分为记录表、调查表、统计报表。 15、河南省免疫规划主要技术规范于 2010 年1月 1 日开始实施。

16、产科接种点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管理。

17、预防接种门诊实行分级管理,共评定为示范预防接种门诊、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合格预防接种门诊三级,其复核的年限分别为4年、3年、2年。

18、预防接种人员实行 持证上岗制度。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每年对本行政区域内接种人员组织培训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 《河南省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合格证》。

19、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人员应按照服务总人口的万分之一 配备,但不得少于 3 人;村级接种点至少安排 1 名接种人员;城市产科接种点至少配臵2名接种人员,农村产科接种点至少配臵 1 名接种人员。

20、疫苗应按 品种、批号分类码放。疫苗与冷库壁、疫苗之间应留有 1-2cm的空隙,以便冷空气循环。

21、疫苗使用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保证需要、适当储备、避免浪费。

3